212日语二外
一、 考试要求
本考试面向的对象是参加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二外语为日语的考生。
其目的在于通过考试这一手段,全面考核已修完本科生日语二外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各项要求。
根据<大学日语二外教学大纲>的规定,本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
本考试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鉴于目前实施的可能性,考试范围定为除”说的技能”以外的全部内容。
二、 考试内容
本考试由五个部分组成,即 “词语” “语法” “阅读” “日译汉”和 “作文”。
第一部分 词语
本部分的测试目的是考核考生对词语的读音、书写、意义、用法的掌握情况。
本部分共20题,20分。
第二部分 语法
本部分的测试目的是考核考生运用语法构造句子的能力。
本部分共20题,20分。
第三部分 阅读
本部分的测试目的是考核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准确,也要求阅读速度。
阅读部分共20题,40分。
阅读题的设问要点如下:
1、 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2、 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 文章的发展和结果;
4、 隐含的信息;
5、 重要语句的含义;
6、 生词词义;
7、 指示词所指代的内容等。
第四部分 日译汉
日译汉的目的是考核考生对日语书面材料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日译汉:1-2题,20分。安排1—2篇内容完整的短文,要求考生将日文译成中文。
第五部分 作文
本部分的测试目的是考核考生的日语写作能力。
本部分1题,20分。考试形式为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按规定写出一篇250—300字的短文。
三、 试卷结构
试题采用客观性多项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相结合的形式。前者占总计分的73%,后者占总计分的27%。客观性试题要求考生从每题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写出答案。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00分。
213法语二外
一、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较系统地掌握法语基础语法及具备一定的听说写译应用能力。
二、 考试内容
1、 介词、介词短语、冠词、缩合冠词、代词、关系代词等。
2、 常用时语态(直陈式、命令式、不定式、条件式、虚拟式)。
3、 常用词组及动介词搭配。
三、 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00分。
2、 题目类型:填空题、选择题、书面题。
214俄语二外
一、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俄语基本语法,其中包括全部词法,简单句及部分复合句的句 法,在俄汉互译及写作中考生应较熟练地综合运用这些语法。
二、 考试内容
1、 语法在阅读时的实际运用
2、 俄汉互译
3、 语法综合考察
4、 写作
三、 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00分。
2、 题目类型:阅读并回答问题、翻译句子、联词成句、作文。
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一定的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二、考试内容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及其社会功能;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历史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
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4、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的运动发展;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5、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整体与部分;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相对与绝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
6、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7、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实践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的本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8、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物质生产力;现代生产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9、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有机系统的演化
10、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
11、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科学及其社会功能
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
发展的前景
13、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的本质;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现代发展趋势
14、认识的辩证过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15、思维方法
方法和方法论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6、真理和价值
真理、价值、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7、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
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18、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自由
三、 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2、题目类型:概念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613民法
一、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民法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二、 考试内容
1、 民法的概念与性质
2、 民法的调整对象
3、 民法与相关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
4、 民法的渊源、适用与解释
5、 民法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
6、 民法民事法律关系及其要素
7、 民事主体制度
8、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含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效力)
9、 代理制度
10、 期限与时效
11、 人格权及其基本理论
12、 物权法总论(包含物权的概念、特征、客体、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的保护)
13、 所有权制度
14、 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15、 占有制度
16、 债法总论(含债的概念、特征、要素、债发生的根据、分类与担保)
17、 合同的概念、分类、成立与效力、内容与格式条款、履行、保全、变更与转让、终止与合同法上的责任
18、 继承法(含继承权、继承的种类、顺序、遗嘱继承、遗赠扶养协议、遗产的分配)
19、 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含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体系及对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版权、商标权、专利权
20、 侵权行为与侵权行为法(含侵权行为的概念、构成要件、类型、侵权责任及其归责原则)
21、 网络时代民法及民法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2、 题目类型:概念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614英语语言基础
一、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认知词汇达12,000个,熟练应用其中6000个及其常用搭配;具有较高的阅读、翻译、写作水平。
二、 考试内容
1、 词汇和语法
2、 阅读
3、 英汉互译
4、 英文写作
三、 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2、 题目类型:选择填空、翻译题、写作题。
615管理学
一、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注意管理思想的深化和管理意识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 考试内容
1、 对组织与管理的理解;基本概念:组织、管理和管理者。
2、 管理与管理学的性质与特点,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3、 组织管理的效能与效率、管理者的效率衡量与有效管理者角色。
4、 组织管理者的角色、管理活动。
5、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演进和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影响。
6、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梅约的人际关系理论。
7、 西方有代表性的管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介绍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发展的新特点。
8、 计划的作用。计划与决策的关系。并掌握计划的表现形式。
9、 计划的工作原理和制定过程。 不同类别的计划的作用与制定方法。
10、 目标管理的内涵,过程及其特点;目标向量分析。
11、 决策及其决策过程;程序决策和非程序决策;决策分析。
12、 组织的概念,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13、 组织设计的基本过程(管理层次与幅度,部门划分,集权与分权)、人员配备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14、 组织运行中各种关系的处理(首长与委员会,直线与参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5、 职权关系:职权、分权、授权和配合。
16、 管理人员的任用:职位配置和绩效评价,彼得原理和卢桑斯的研究。
17、 激励: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人性的各种假设、激励模式和激励方法。
18、 激励的概念,激励理论介绍: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9、 领导的内涵、领导的外在特征、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者素质、领导效率领导方式、决策、用人。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和晚近比较新的领导理论。
20、管理沟通、沟通与组织管理的关系。
21、 控制的方法,如何有效的实施控制。
22、 控制的内涵、控制的手段、控制的结构。
23、 组织文化。
24、 孔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25、 阿基里斯:个人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
26、 利克特的管理的新模式。
27、本尼斯:组织发展与管制体系的命运。
28、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29、大内:Z理论。
30、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
31、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32、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33、戴尔:伟大的组织者。
34、卡斯特 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点。
35、洛希:组织结构与设计。
36、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
37、互联网上的组织管理(可参考郭玉锦的《网上组织概说》文章或郭玉锦和王欢合著的《网络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