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成立五周年纪念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23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成立五周年纪念
通讯员 史恒瑞
12月9日,北航新主楼会议中心举行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五周年纪念会,校长徐惠彬院士在大会上谈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联合国一贯的倡导和主张。如何探索与开发充满奥秘的浩瀚宇宙空间,使其造福全人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北航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的依托单位,北航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与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空间教育的发展。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
转眼间,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已经落户在北航整整五年了。区域中心于2014年11月成立,是中国高校唯一的联合国附属机构,中心的建立是北航国际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筹建到落户,再到五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心也成为了中国空间科技与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
一路走来,共同见证
2013年2月,在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第50届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在北航设立一个新的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的倡议。同年6月,外空委第56届大会核可了第50届科技小组委员会的申请。9月,北航以全部满意(OS)的成绩通过了联合国专家评估团的考察。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批复了在中国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的请示。2014年11月17日,中心正式成立,第一届理事会在北京召开,推举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工业信息化副部长许达哲任中心理事会主席。


2014年11月17日,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成立
2015年11月28日,中心第二届理事会在北京召开,推举北航校长徐惠彬院士任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同年6月,《让太空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中国航天成就绘画作品展》在维也纳联合国外空委总部莫扎特厅举办。

2015年6月,《让太空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中国航天成就绘画作品展》在维也纳联合国外空委总部莫扎特厅举办
2016年12月6日,中心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初步讨论通过了由北航区域中心提出的关于成立联合国区域中心联盟( ARC)的议案。
2017年8月,首届“空间技术应用与教育南美论坛”在巴西航天局和巴西利亚大学举办。

首届“空间技术应用与教育南美论坛”在巴西航天局和巴西利亚大学举办
2018年6月,北航区域中心牵头以区域中心联盟的名义在UNISPACE +50纪念活动中参展。

北航区域中心牵头以区域中心联盟的名义在UNISPACE +50纪念活动中参展
2019年7月,中心圆满完成了中国国家航天局选派人员到联合国外空司工作的英语培训及测试任务。2019年9月11日,北航被授予UNSPIDER最具价值贡献奖。

2019年9月11日,北航被授予UNSPIDER最具价值贡献奖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附属于联合国外空司,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中心的首要决策机构,由各缔约方委任代表组成。五年来,各成员国共同见证了区域中心茁壮成长,中心目前成员国包括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秘鲁、委内瑞拉。
耕耘五载,硕果累累
为践行联合国“空间技术和平利用造福人类”的倡议,支撑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的实施,满足亚太地区各国对空间科学技术教育的需要,区域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在空间应用领域推进学历项目、非学历项目方面的教学培训工作,并开展适当的学术交流和咨询活动。
中心的学历项目包括硕士研究生项目和博士研究生项目。硕士研究生项目参照联合国推荐的课程方案,结合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北航的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定制,并采用全英文授课。博士研究生项目的培养要求与培养进程按北航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定执行。研究生在满足专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获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证书。

学生毕业合影
中心学历项目的专业为空间技术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律与政策、卫星气象与全球气候、空间及大气科学等。
为确保中心提供高质量的学历教育,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优先考虑亚太地区各国的实际需要,发挥中国在空间技术与应用领域的优势,全面培养学员在空间科技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能力;在师资方面,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全部具有国外留学背景,具有国内研究生教学经验和与空间技术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经历,教师除来自北航以外,还整合了国内外其他优质教学资源;在学位论文方面,论文选题针对不同国家的空间技术应用具体需求,硕士研究生可选择在中心或在本国完成论文研究工作。
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不同教学需求,实现教学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建立了远程教育等环境,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育资源网络共享,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
目前,中心已为24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237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员主要由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区域中心成员国航天相关机构及政府部门选送,均为其所在国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或后备人才。
“强实践、重应用”是区域中心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中心以“开放、创新、包容”为理念,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中国学生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UGII,即依托学校(University)作为主要单位,政府(Government)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相关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的作用,相关国际企业(Industry)广泛参与。
在利用学位教育资源的同时,中心积极拓展与教育部、科技部、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中科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航天五院神舟学院、航天一院长征学院、航天东方红公司等单位的合作,联合举办了20余期短期培训班。内容涉及遥感技术、卫星导航、空间法律与政策、北斗技术与应用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内容丰富、注重实效。与学位教育的专而精不同,短期培训班覆盖面广、内容新、全英文授课。授课教师来源更为广泛,除北航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国内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及国外合作伙伴的专家。短训班一般为期两周,包括授课、技术参观、学员论坛等环节。
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了来自64个国家的学员近千人。如今,短训班已逐步成为中心选拔学位生的渠道之一。

短期培训
五年来,中心积极利用北航的多学科优势,广泛开拓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创新合作内容和方式,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举办了“让空间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中国航天成就绘画展”。同时,中心不定期组织学员前往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参观实习,让学员从课堂中来,到实践中去,力争实现“产学研”优势最大化。
目前,中心已与30余家知名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展开培养,不定期组织学员前往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参观实习,不断夯实“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受到了合作伙伴的广泛好评。此外,中心还结合教学情况,组织学员参加“感知中国航天科技文化之旅”、“中国航天日海报设计大赛”等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实现文明互鉴、多元融通。




参观实习
2017年4月,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女士来访,参观了“中国航天日海报设计大赛”作品展,表示该活动对助力航天文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赞扬中心的工作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引领了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的新发展。

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女士来访,参观“中国航天日海报设计大赛”作品展
区域中心在读学生、来自泰国的苏鲁恰瓦迪作为在读学生代表在区域中心成立五周年纪念会上发言:“在区域中心的求学经历给予了我坚持和平、安全、互利合作的精神,在这里学习之后,我被培养出一种公众承诺感,让我思考我们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国家,而且为了整个国际社会。作为一名学习空间法律和政策的学生,我希望能够为执行未来的空间政策作出贡献。”
方兴未艾,继往开来
“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联合国外空司的指导下,依托北航的学科优势、国际教育基础和国内外合作伙伴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一定能够将这个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机构,并使之成为促进全球空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服务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事业与发展需求,提升中心成员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空间科技教育培训水平及空间技术应用能力。”这是徐惠彬校长对于区域中心未来的发展期望,也是每一位见证、帮助与支持区域中心五年来不断完善发展的师生的希冀。
五周年,除了欣喜,还有憧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总结、展望未来。接下来,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五年,我们相信,在下一阶段的建设中,区域中心的发展一定会愈加完善。
(审核:翁敬农)
编辑:贾爱平
相关话题/空间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