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观点]张智华、田晔:电视剧中的青年形象建构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2021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电视剧作为视听艺术,不仅是现实时空的再现,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对电视剧中青年形象建构进行论述,有助于充分挖掘社会诉求和受众需求,开拓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影响青年群体的性格养成、价值观念和未来发展。


青年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过程、代际关系逐渐成为电视剧作品叙事的重点之一。家庭是社会空间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可以窥见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转型的洪流中,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伦理道德规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新型的家庭关系和人物形象。电视剧的年轻化首先把焦点对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爱情、友情、亲情。从电视剧的呈现方式来看,青年形象建构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
父母、子女以及夫妻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三类不同的青年形象,分别是青年父母、青年子女、青年夫妻
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大部分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期盼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孟母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多次搬迁,后来的史学家班昭所作的《孟母颂》就是为了赞扬孟母的行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也不断塑造孟母的形象。如今,青年母亲学习孟母三迁的方式搭建优秀的教育平台,《虎妈猫爸》《三十而已》《小欢喜》等剧呈现出“虎妈猫爸”式的青年父母。从“孟母三迁”到“虎妈猫爸”,子女的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家庭的重心。但是,青年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时会出现偏激行为和盲目跟风。“虎妈”通过和子女的逐渐沟通从病急乱投医的状态中转换到切实关心子女教育的状态,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新手妈妈的真实写照。青年父母在组建的小家庭中不断成长,使得观众产生一种对照关系。


青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最多的问题就是养老困难。起初,大多电视剧是讨论政策和反映现实,以此来增加养老问题的话题度。独生子女是我国的社会产物,伴随着父辈的老去,独生子女将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如何能做到老有所依是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后来,在《都挺好》中关于父亲苏大强的养老问题,兄妹三人进行长时间的斗争,原因在于原生家庭带给女儿苏明玉的心理创伤。此时已经不单单是养老问题,更多的还有关于子女在原生家庭的性格养成。家庭对于子女的性格养成、价值观念和未来发展有重大作用。


温暖的故事容易照进内心。婚恋问题是青年人的必经之路,如今青年人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婚恋问题就成了家庭题材电视剧的热点之一,《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等家庭轻喜剧,在搞笑欢乐的气氛中展现家庭的温馨。老少恋的《大丈夫》和姐弟恋的《小丈夫》也同样是以欢乐的轻喜剧展开。除了青年人的婚姻,老年人的夕阳红产生了重组家庭,青年人由此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发生了争吵和磨合。这些青年形象贴合家庭生活,且以家庭为叙事重点。如今部分剧集以话题为主,以家庭叙事为辅,时常探讨社会的难点和痛点。但是,社会话题只是噱头,建构出优质的内容和青年形象才是关键。
出现青年形象单薄、符号化以及缺乏识别度的问题
第一,题材不明确导致青年形象单薄。一些电视剧借由家庭题材的幌子来讲述青春偶像,出现了题材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人物形象单薄,失去了青年人该有的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事物的朝气。青年人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之一,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偶像爱情的融入,应该适量而为,并不是不能加入。适当体现偶像爱情容易吸引观众,但如果不合逻辑,则会背道而驰。


第二,社会话题的拼贴导致青年形象符号化。社会转型期,离婚率逐渐增多导致家庭关系出现新型化和多元化,出现了重组家庭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家庭题材电视剧为了更好地引起共鸣,出现了大量的社会话题的拼贴。同时,都市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大都是碎片化的,很多电视剧中的青年形象也进行了碎片的拼贴,从一个人物形象中看到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这样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注重人物的性格元素而不是叙事逻辑,导致符号化的刻板形象越来越多,这类群体为了展现主角而存在,缺少人物本该有的个性和特征。家庭题材电视剧具有大众性和世俗性,但并不代表需要囊括更多的人物形象元素。


第三,聚焦矛盾冲突导致青年形象缺乏识别度。近些年大量的故事集中在家庭内容的矛盾冲突,但是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凝结在电视剧中,有一味丑化的嫌疑。当然,在电视剧中反映出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增强人物的立体感和典型性,但是以此推动剧情发展,容易使得观众热议的焦点在某一具体人物形象上。
青年形象塑造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在场景空间、人物细节、叙事逻辑等方面应加强针对性,突出青年形象的个性
第一,回归家庭,承担青年责任。青年人是中国家庭的重要成员,青年一代有思想和活力,敢于实现梦想。青年观众透过屏幕,与电视剧中青年人的精神产生了互动,将其视为学习榜样。电视剧中的青年人物要起到引领作用,用真、善、美与家庭成员相处,经营好每个家庭才能更好的提升社会文明。


虽然青年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角色,爱情、事业等要素都可以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条件,但是想要表达家庭题材电视剧中的青年形象,应该更注重在家庭空间中捕捉青年人是如何承担家庭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这里场景空间所指的家庭并不单纯是家庭中的房子,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故事。《家有儿女》采用情景喜剧的方式,将场景空间锁定在家庭的房间中,室外拍摄基本在家庭所处的社区中,紧扣家庭成员的生活事件和成长历程。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场景空间包括情景喜剧的固定场所,但大部分是诸如《都挺好》《小欢喜》《小别离》,虽涉及到家庭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职场空间等,但核心是家庭空间以及家庭成员的联动。


第二,注重创意,强调细节,增强叙事逻辑。人物形象是电视剧创作中的重点,典型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命运会增强观众的认同感。在青年人居多的网络平台中,观众可以从青年形象的性别、民族、角色、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获得认同感,但是这种认同感也会随着身份或者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社会认同是流动的变化,大多数人在工作场所和家庭环境的角色之间有清晰的界限。《父母爱情》包含了江德福和安杰两人五十年的夫妻生活的细节,重点刻画了不同身份面临的生活问题和心理变化,给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人生活启示,在人物细节和叙事逻辑上思考深入,播出至今一直受到观众关注。


第三,传播方式促使塑造鲜明化、多样化的青年形象。由于手机用户的渗透率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移动端的短视频。当人们观看电视剧的预告时,常会被青年形象所吸引,进而观看整部剧集。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更乐于用短视频来快速浏览影视作品,所以现在年轻人大多选择通过抖音、微博以及B站等平台看影视作品剪辑的短视频,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熟悉剧情和人物。影视短视频账号一般是从主要人物的成长出发,勾勒出整部剧的故事以及观点,用户大多是通过人物形象的魅力选择是否观看电视剧。


以往这类的视频剪辑号大多会选择年代久远的影视作品,发表出自己的观点,达到一个科普的作用,他们的剪辑方式同质化,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解说,另一部分是画面,而短视频是否火爆就在于解说。但是,现在这些短视频大多是在电视剧播出前或伴随电视剧播出而发布,一般是将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组接在一起,这种类似于预告片的短视频有助于电视剧的传播。其实,两者都属于二次加工的短视频,但是前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对故事的架构重新讲解故事,而后者是纯粹用较少的时间讲述剧情和人物,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技术革新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化,创作者不断优化短视频的形式与内容,有助于传播优秀的青年形象。
原文刊发于《中国电视》,作者张智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田晔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3dGHk3SMPeqnnd0rNorIQ
本文系张智华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电视剧创作价值取向研究”〈批准号:17ZDA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关话题/社会 空间 电视 传播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