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证候学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项目名称:中医证候学
  
  所属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
  
  建设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
  
  2.病证结合的相关性研究;
  
  3.中医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性研究;
  
  4.中医证候模型研究;
  
  5.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家旭
  
  学科团队:陈家旭王天芳李宇航李峰顾立刚
  
  建设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建设目标
  
  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适应中医临床与时代需求,以大学科的观念,组织多学科的人才和队伍,抓住证候这一中心关键环节,通过建设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证候学理论,建立现代中医证候学体系,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进程。选取有研究基础的、肝郁证、脾气虚证、气虚证等作为研究切入点,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计量诊断学、流行病学/dme、循证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上述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病证结合规律、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中医证候模型及辨证论治规律。
  
  (二)主要建设内容
  
  1.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规范化是学科发展的前提。研究内容包括中医症状、体征及证候等名词概念的规范与量化。借鉴其它一些以症状诊断为主的学科(如精神病学科等)的评定及诊断模式与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及方法,结合计量诊断学方法,逐步建立一套具有示范作用的,且便于操作及推广应用于临床科学研究的框架式中医症、证评价体系。
  
  2.病证结合的相关性研究: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原则。研究内容包括病证的相关性、证候的演变规律。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之现象,采用流行病学/dme方法,以脾气虚证、肝郁证等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在不同疾病中症状与证候的关系,以及疾病和证候的诊断的相关规律,并探讨证候在疾病中的演变规律。同时,开展证候与体质,证候与亚健康状态的关联性研究。
  
  3.中医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性研究: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性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医证候学的科学内涵。研究内容包括建立证候诊断的客观评价体系、开展证候的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证候动物模型,通过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揭示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密切结合临床,收集、提取证候的大量信息资料,引入微观辨证,运用信息技术与复杂性科学方法,构建中医证候临床诊断客观评价体系,为中医临床证候评价体系提供范式。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开展证候与相关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以丰富发展中医证候学理论。
  
  4.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建立中医证候模型为中医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亦为难点与热点课题。探索建立中医证候模型,有助促进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突破。研究内容包括探索建立常见中医证候模型(肝郁证、脾虚证、肾阳虚证),实施多因素造模方法、在不同种属动物间相互比较,建立证候模型的评定方法;以及用方药反证,并进一步探索建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5.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研究内容包括系统整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有关临床操作模式,结合明清时方派医家和现代研究成果,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三个操作模式(方证相对应、治法与病机相对应、复杂病机的临床时空等,分别进行系统归纳,明确理法方药在上述模式中的作用和关系,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并以期建立新的辨证体系,最终能为临床各学科提供辨证论治的技术平台。加强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一支在本专业有影响的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培养在在学科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具备每年能培养6-8名博士研究生,接纳2名博士后的能力。
  
  实验室(研究室)条件建设:引进新技术,扩充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证候病理生理三级科研实验室,筹建中医诊法研究室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研究室。
  
  教学条件建设:建立中医诊断学临床诊断技能教学培训中心。建立望诊、舌诊、闻诊等图片与音频资料库以及临床典型病例库与疑难病例库。中医证候学研究尤其在规范化与标准化、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方面总体水平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医诊断学科的建设亦将达到同类学科国内领先水平;形成在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特色并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中医诊断学科知名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的能力,在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领先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一批在中医诊断学科科研、医疗和教学的高级人才,尤其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技术平台。通过上述工作,提升研究室、实验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硬件装备,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的水平,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