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邀请国内和周边麝类分布国从事麝类科研、保护、繁育、利用的相关单位参与,交流麝类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促进中国及周边国家的麝类保护事业,服务于山地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构建麝类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模式。


在8月24日上午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麝类保护繁育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焦德发,北京林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张德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院党委书记任忠诚,学院教授、麝类保护繁育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胡德夫等嘉宾及各国与会代表出席。会议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麝类保护繁育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王晓婷主持。
李雄副校长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我校自然保护区学院麝类研究团队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麝类保护繁育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成立,联盟挂靠并设秘书处在北京林业大学,这成为麝类科学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支撑平台。此次论坛的召开,将成为“一带一路”麝类分布国之间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起点。
焦德发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六十多年来,中国麝类养殖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在科研工作者、饲养技术人员及养殖单位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麝类养殖业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麝类分布国的政府、专家****开展国际间合作,共同推进麝类资源的保护,提升科学利用的水平。
胡德夫对与会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麝类是亚洲东部特有的哺乳动物,珍贵的麝香曾经铺设出一条连接亚洲、中东、欧洲的“麝香之路”。此次各位专家聚集在北京林业大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将铺设出一条友谊之路、科学交流之路、文明进步之路。
与会代表尼泊尔自然保护官员Deepak Kumar Singh先生在发言中说,非常荣幸参加此次交流论坛。通过论坛在秦岭麝场的实地考察,大家对中国在麝类资源保护与繁育利用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感到非常震惊和敬佩。“一带一路”毗邻国家在建立和推广麝类繁育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向中国学习很多。
开幕式后,30余位中外专家****就“麝类及相似动物保护现状和保护策略”“麝类及相似动物产业化及可持续利用”“麝类及相似动物健康管理及疾病防控”“麝类及相似动物种质资源管理”4个专题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经过两天的充分交流和研讨,专家们对麝类保护与利用形成共识,论坛发布《“一带一路”麝类分布国的麝类资源保护与利用专家倡议书(草案)》。倡议指出,野生麝类的大幅减少不仅是重大的自然资源损失,也会对传统医药等产业造成重大冲击。麝类分布国对此均须予以高度重视。麝类分布国须充分认识到麝类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采取积极行动。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外业考察,8月18日至23日,多国专家前往陕西,参观逢春、片仔癀等大型药企麝业基地,参观全国劳模陈树民养麝所并座谈,参观农户养殖场,前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