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翻译方向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研究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如何从理论上揭示其规律,如何从实践上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翻译研究的领域、方法,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学科方向以翻译理论及翻译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翻译理论水平,掌握翻译研究方法,具备较强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会议传译方向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研究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和媒介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学科方向。本方向为应用型研究方向,主要研修内容包括掌握翻译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将翻译理论及技巧熟练地应用于翻译实践的能力。本学科方向根据翻译实践的需要,按照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译员知识结构要求,培养目前国内外急需的应用型高级口笔译(包括同声传译)翻译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现阶段在翻译学院开设应用翻译方向、国际会议传译方向2个方向。 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应用翻译方向: 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用于课程学习,一年用于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 本方向培养具有较高翻译理论水平,掌握翻译研究方法,具备较强口笔译能力,集翻译理论研究、口笔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于一体的高级翻译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口译工作及文献翻译,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研究基础,能够从事高校翻译教学工作。具体目标如下: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②具备扎实的汉英双语语言功底、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③掌握口笔译、同声传译的基本技巧,具备从事口笔译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④掌握口笔译、同声传译的基本理论,了解翻译研究的发展动态,掌握翻译研究方法,具备从事翻译科研和进行翻译教学的能力; ⑤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理论方法解决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国际会议传译方向: 学制为两年,主要是课程学习,论文撰写时由学院指派导师进行指导。 本方向将根据翻译实践的需要,按照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译员知识结构要求,培养目前国内急需的应用型高级口笔译(包括同声传译)翻译人才。毕业生能够掌握翻译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将翻译理论及技巧熟练地应用于翻译实践的能力,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连续及同声传译)和文件翻译工作,能够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级口笔译工作。具体目标如下: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②具有较强的汉英双语语言技能、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③掌握口笔译、同声传译的基本技巧,具备从事口笔译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理论方法解决口笔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业务要求 1.应用翻译方向: 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翻译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熟悉翻译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对国内外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理论方法解决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口译工作及文献翻译,从事翻译科研和进行翻译教学。 2.国际会议传译方向: 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翻译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具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理论方法解决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汉英双语语言技能、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具备从事口笔译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较好的心理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连续及同声传译)和文件翻译工作,能够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级口笔译工作。 五、学分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本学科应用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满38学分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1.公共必修课8学分,其中: 马列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4学分 第二外国语(非外语专业的第一外语) 4学分 2.公共选修课2学分 3.一级学科通开课2学分(基础理论课) 4.二级学科通开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 5.专业课2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 6.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三助”(助研、助教、助管)满80小时,计2学分;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满一个月,并写出社会实践书面总结,计2学分。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本学科国际会议传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课程必须累计修满58学分,成绩合格方可毕业。 1.公共必修课8学分,其中: 马列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4学分 第二外国语(非外语专业的第一外语) 4学分 2.公共选修课2学分 3.一级学科通开课2学分(基础理论课) 4.二级学科通开课4学分(基础理论课) 5.专业课42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32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 6.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三助”(助研、助教、助管)满80小时,计2学分;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满一个月,并写出社会实践书面总结,计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应用翻译方向: 1.学生须经论文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撰写论文。 2.论文选题应对翻译实践和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3.学位论文应有作者自己对所研究课题的独到见解,以体现作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学位论文选题应于第五学期开学时提出,经导师审定后方能确定。 5.论文选题确定之前,学生应提出书面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说明选题原因;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条件;预计创新、困难及解决方法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6.写作期间,导师要认真检查指导,但不应包办代替,应由学生独立地完成论文写作。 7.论文要求观点正确,主题明确,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规范,格式正确,无抄袭现象。 8.论文用汉语或英语撰写。正文部分要达到2-3万汉字,同时提交各2000字的中、英文摘要。 9.学生至少应在论文答辩开始之前一个月提交学位论文。 10.论文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答辩合格,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评议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国际会议传译方向: 1.学生须经论文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撰写论文。 2.学位论文要求撰写一篇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译评或实验报告,正文为1.5―2万汉字,可用中文或英文撰写,同时提交10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另外还要完成一篇1―2万汉字长度的翻译实践。 3.论文选题应翻译实践和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4.学位论文选题应于第三学期开学时提出,经导师审定后方能确定。 5.写作期间,导师要认真检查指导,但不应包办代替,应由学生独立地完成论文写作。 6.论文要求观点正确,主题明确,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规范,格式正确,无抄袭现象。 7.学生至少应在论文答辩开始之前一个月提交学位论文。 8.论文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答辩合格,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评议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七、课程简介和参考书目 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均应按研究生部要求编写课程简介,列出参考数目及文献,以便于硕士生选课学习和研究。 (一)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 代码 学期 学分 考核方式 1 2 3 4 5 38/58 公 共 必修 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GGY0011 36 2 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GGY0022 36 2 A 公共英语(第二外语) 72 72 4 A 公 共 选修 课 西方国家法律制度 GGY0113 36 2 B 中西法律制度比较 GGY0114 36 2 B 其他选修课的开设参考《硕士研究生总体培养方案》 一级通开 世界文学 YYY0011 36 2 A 世界文明史 YYY0032 36 2 A 二级通开 翻译理论与实践 WYY1011 36 2 A 普通语言学 WYY1021 36 2 A 科学研究方法 WYY1033 36 2 A 翻译学导论 WYY1041 36 2 A 专 业 必 修 课 应用翻译 笔译理论与实践 WYY2012 36 2 A 口译理论与实践 WYY2022 36 2 A1 翻译工作坊 WYY2033 36 2 B 专题口译 WYY2043 36 2 A1 专题口译 WYY2044 36 2 A1 国际会议传译 连续传译:英-中 WYY2051 36 2 A1 连续传译:英-中 WYY2052 36 2 A1 连续传译:中-英 WYY2061 36 2 A1 连续传译:中-英 WYY2062 36 2 A1 笔译实务:英-中 WYY2071 36 2 A 笔译实务:中-英 WYY2081 36 2 A1 视译 WYY2091 36 2 A1 视译 WYY2092 36 2 A1 同声传译:英-中 WYY2103 72 4 A1 同声传译:英-中 WYY2104 72 4 A1 同声传译:中-英 WYY2113 72 4 A1 同声传译:中-英 WYY2114 72 4 A1 专业选修课 应用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 WYY3011 36 2 B 翻译思想 WYY3021 36 2 B 文体与翻译 WYY3042 36 2 B 视译 WYY3053 36 2 A1 汉英典籍翻译赏析 WYY3063 36 2 B 同声传译 WYY3074 36 2 A1 翻译实践与研究专题 WYY3084 36 2 B 国际会议传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 WYY3011 36 2 B 翻译思想 WYY3021 36 2 B 文体与翻译 WYY3042 36 2 B 口译理论与实践 WYY2022 36 2 A1 翻译工作坊 WYY3142 36 2 A1 翻译工作坊 WYY3143 36 2 A1 汉英典籍翻译赏析 WYY3063 36 2 B 翻译实践与研究专题 WYY3084 36 2 B
【注】考核方式分为考试(代号A)和考查(代号B)两种。考核方式为笔试或口试(代号A1)、写读书报告或论文(代号A2)。
(二)课程简介
(1)翻译理论与实践
周课时数: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36课时
课程简介: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语言学理论,翻译实践评述,具体笔译实践。语言学理论的介绍,以图式认知、概念组织、语篇分析、语用学理论、语言与文化理论为主,兼介绍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翻译多元系统论以及翻译文化学等的相关论述;翻译实践评述以对文学、新闻报刊和典籍翻译的评述为主;具体专题的笔译实践以教育、科技、法律和学术专论文为主,以报刊评述文为辅,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提高理论意识和翻译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语言理论、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研究概况的了解,使学生在熟悉翻译研究所讨论的重大课题及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凭借学生具体的翻译实践和亲身经历,使其更进一步理解翻译的性质以及翻译理论的内涵,为提高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以讲授,个案评述以及案例分析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译文(5000以上)40%,期末论文40%
必读书目:
1. 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第三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
1.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王治奎(主编),《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4. 汪福祥(主编),《英语笔译综合能力》,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5. Leo Hickey,《语用学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普通语言学
周课时数: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36课时
课程简介:普通语言学,又称“理论语言学”,以人类所有语言为对象,研究语言的一般性质和共同规律。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对具体语言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通过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学习重点掌握语言研究的三个层面,即音系、句法、语义,同时了解语言与文化、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关系。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普通语言学及其研究领域;语言学史,包括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流派与其理论方法,包括描写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历史语言学等;语言结构系统,包括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包括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
教学目的: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语言学知识、提高语言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自学相关参考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评分标准:参与15%,研讨/论文25%,考试60%
必读书目:
1. Widdowson, H.G.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Bloomfield, L.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1. Ferdinand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瑞士]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 Bloomfield,Leonard.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33. [美]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 赵世开 甘世福 译. 北京:商务印馆.1985
3. Chomsky,Noam. Syntactic Struc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57.
4. Clark, John, and Yallop, Colin. 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 Levinson, S.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6. Matthews, P. H. Morpholog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 Radford,Andrew. 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 赵世开 《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9. 岑麒祥 《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10.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11.刘润清《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3)翻译学导论
周课时数: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36课时
课程简介:(1)国内外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旨意、风格的分析与理解,翻译的功能,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主的各种翻译方法;(2)翻译研究所涉及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及翻译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对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奠定重要基础。本课的最终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课程内容使学生对翻译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有个较全面的了解,二是使学生熟悉翻译学研究的领域、内容分布及研究方法,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跟踪、翻译理论研究和学术文章写作的良好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考核30%,考试40%,期末论文40%
必读书目:
1.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严辰松(主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
1.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第三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George Steiner,《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口译理论与实践
周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每周2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36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36课时
课程简介:(1)国内外口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口译研究的领域、口译研究方法、口译研究的特点等;(2)目前国内外口译研究的热点问题;(3)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一些交替传译实践。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口译理论学习, 对国内外口译理论研究、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口译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奠定基础,提高口译研究和实践能力。本课的最终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口译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二是使学生熟悉口译研究的领域、内容及研究方法,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式:以讲授、课堂讨论、口译实践分析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研讨/考试40%,期末论文40%
必读书目:
1. 张文,《口译理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柴明蘏(主编),《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1.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Gile, 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 (法)勒代雷,《释译学派口笔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翻译工作坊
周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每周2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2学期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36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72课时
课程简介:(1)优秀翻译作品的研读,(2)具体的翻译实践。所选择的优秀作品主要是为译界所认同的文学译品,典籍译作以及报刊文章译品;具体的翻译实践,其语料主要选自报刊评论、报刊杂文、优秀散文、人物专访、单位介绍,以及法律、教育、科技、旅游、宗教方面的文章和联合国文献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稳步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量的英汉互译作品的研读、思考以及具体、多元化语料的翻译实践,在有效提高翻译意识、不断扩展翻译思维并提高汉语写作和英语表达水平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提高翻译认知水平和翻译实践能力,为高级翻译人材的培养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以案例展示、分析、评述和翻译实践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英译汉译文30%,汉译英译文40%
必读书目:
1. 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丛谈续编》,北京:中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参考书目:
1. 张经浩(等),《名家 名论 名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自伍(主编),《英国文化选本》(英汉对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宋天锡(等),《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4. 张培基(译著),《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自选名著英汉、汉英作品及节选;《中国翻译》文选等。
(6)专题口译
周课时数:2学期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72课时
课程简介:(1)口译技能训练:主题准备、连续传译笔记、记忆与概述、连续传译技能综合训练等;(2)口译内容的专题题材广泛,包括外交、外贸、经济、法律、教育、国际事务、体育、传统节日与习俗、科技、医疗卫生、旅游、农业、人口、航天航空、环保、教育、外贸、国际关系、金融保险业等。
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口译训练,使学生掌握连续传译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对各种专题口译内容的连续传译,使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体和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英、英汉互译能力。
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口译40%
必读书目:
1.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从报刊、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渠道选择专题时文。
参考书目:
1. 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Gile, 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 梅德明编著,《中级口译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5. 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连续传译语料。
(7)连续传译(英—中、中—英)
周课时数:2学期每周2课时(英-中)、2学期每周2课时(中-英)
总课时数:2学期144课时(英-中、中-英)
课程简介:(1)口译技能训练:主题准备、连续传译笔记、记忆与概述、连续传译技能综合训练等;(2)从报刊、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渠道选择的连续传译语料。
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口译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连续传译的技能。很好地胜任各种不同场合、不同专题的连续传译;二是通过对各种专题口译内容的连续传译,使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体和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英、英汉互译能力。
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口译40%
必读书目:
1.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2001。
参考书目:
1. 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Gile, 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 各种中英文报刊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连续传译语料。
(8)笔译实务(英-中、中-英)
周课时数:每周2课时(英-中)、每周2课时(中-英)
总课时数:72课时(英-中、中-英)
课程简介:笔译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研读文体各异的英汉、汉英译作;(2)引导学生研读涉及法律、科技、教育、文学、政府文献、经济、商贸等素材的译作;(3)帮助学生掌握与文体翻译相关的翻译技巧。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能的训练,在大量接触英译汉、汉译英翻译作品、大量研读英译汉、汉译英翻译作品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扩展翻译的知识结构,提高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为高级翻译人材的培养奠定重要、扎实基础。
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英译汉译文40%;汉译英译文40%
必读书目:
1. 张培基(译著),《英译中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书目:
1. 卢敏(主编),《英语笔译实务》(二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2. 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单其昌,《汉英翻译讲评》,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5.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6. 邹人杰,《汉英科技翻译技巧》,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7.《中国翻译》杂志文选,1990-2007。
(9)视译
周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每周2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2学期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36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72课时
课程简介:(1)视译基本技能训练;(2)训练内容的选材广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注重时效性;(3)训练学生掌握汉英双语的语言知识及背景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语言功底、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知识底蕴和团队精神等。
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流畅地边看边译;二是通过大量的视译实践,使学生掌握边看边译的技能,为同声传译的训练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扩展与口译相关的知识;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以每分钟120-140单词的速度基本准确完整的进行有稿视译同传。
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带稿视译40%
必读书目:
从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网络媒体、研讨会、国际国内重大会议、记者招待会等渠道选择的视译语料,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同声传译语料。
(10)同声传译(英-中、中-英)
周课时数:2学期每周4课时(英-中)、2学期每周4课时(中-英)
总课时数:2学期共288课时
课程简介:(1)本课程的教学在数字化同声传译教学实验室进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媒体播放文件和音/视频文件,内容包括近年来重要国际会议和外交活动中领导人讲话的视频录像,国际会议的现场录音以及在教育技术中心制作的演讲录音,主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2)同声传译基本技能训练:主题准备、同声传译笔记、记忆与概述、跟读、视译、同声传译技能综合训练,如断句、等待、转换、重复、增补、省略、反说、归纳、语气等;(3)帮助学生扩展与口译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汉英汉双语的语言知识以及丰富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语言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知识底蕴和团队精神等;(4)训练内容的选材广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注重时效性。
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同声传译训练,使学生掌握同声传译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大量的同声传译实践,使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体和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英、英汉同声传译互译能力。
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 期中考试40%, 期末模拟同声传译40%
必读书目:
1. 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从报刊、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渠道选择的同声传译语料。
参考书目:
1. 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Gile, 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 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研讨会录像带、国
际国内重大事件电视录像,如历届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外长记者招待会、国
家领导人互访等,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同声传译语料。
(11)计算机辅助翻译
周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每周2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36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36课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分为教师讲授、学生上机实训和应用作业3个环节。讲授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历史、当前社会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学生上机接受重点软件的培训,掌握使用技巧。通过实践翻译作业的形式,提高学生翻译效率强化学生的计算机翻译技能。
教学目的:通过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历史介绍和前景展望、多种翻译工具的分析与接触、重点翻译工具的实训与作业,使学生了解当前翻译行业中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状态,熟练掌握一种以上机辅翻译软件的使用技能。
教学方式:以讲授、课堂讨论、上机应用、实践作业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30%,上机应用技能40%,实践作业30%。
参考书目:
1. 张政,计算机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2. A Topical Bibliography of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by Chan Sin-wai
(Author),ISBN-10: 9629963302 ,ISBN-13: 978-9629963309
3.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Didactics of
Translation Series) by Lynne Bowker (Author),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Author), ISBN-10: 0776630164
(12)翻译思想
周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每周2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36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36课时
课程简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范畴: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翻译思想,二是以翻译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翻译思想。在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翻译思想的介绍中,关注点集中在对知名译家感悟和经验的介绍之上;在对以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思想的介绍中,主要介绍译家及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暗示。
教学目的:通过对大量译例和范文的分析及其对翻译智力活动和翻译思维过程的揭示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制约翻译思维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活跃、拓展翻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翻译名家及理论研究家的翻译思想及研究思路,为学生的深造和研究的深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30%,期中论文30%,期末论文40%
必读书目:
Nida,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 J. Bill, 1964.
参考书目:
1. 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殷海光,〈思想与方法〉,台北:大林出版社,1986。
3. 李天命,《话理分析的思考方法》,香港:青年书屋,1981。
4. 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 黄文范,《翻译新语》,台北:东大,1989。
6. 徐莉娜,“翻译的形象思维过程探索”,上海科技翻译,2004(1)。
7.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1981.
(13)文体与翻译
周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每周2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36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36课时
课程简介:以语言、文体与翻译为主轴,以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的概念为基础,选用政府文献、法律、教育、宗教、商贸、广告、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颇具有代表性的原文翻译及译例分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选词、传神、译韵等的文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根据教师的引导大量接触不同文体语料的实际翻译,在实践中稳步提高翻译水平。
教学目的:通过相当数量且具相当深度译品范文的接触和分析,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受和亲身体会的过程中感悟语言与文体、文体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感悟和亲身实践基本上能做到“翻什么,像什么”。本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为高级翻译人材的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
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30%;研讨/考试30%;期末译文40%
必读书目:
1.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 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参考书目
1.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 Basil Hatim &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Christi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4)汉英典籍翻译赏析
周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每周2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应用翻译方向36课时、国际会议传译方向36课时
课程简介:汉英典籍翻译赏析的教学内容涵盖两个方面典籍翻译的介绍和实践:一是诸如《红楼梦》和《水浒》等文学及古典文学译品的介绍和赏析,二是诸如《孙子兵法》和《论语》等的典籍翻译赏析。本课所选用的翻译素材既有诸如诗词、小说、戏剧等经典名著的文学作品,也有诸如《贞观政要》等的典籍作品。
教学目的:通过对汉英典籍优秀译品的介绍、接触、分析和翻译实践,使学生在接触、分析、感悟典籍翻译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语言素质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并有效提高典籍翻译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素质、认知水平和语言素质,为典籍翻译人材的培养奠定重要的基础。
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为主。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典籍译文30%,实践评述文论文40%
必读书目:
1. 林戍荪,《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2. 赖波,夏玉和(译),《论语》(英汉对照本),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参考书目:
1. 单德兴,“翻译 . 经典 . 文学”,载于罗选民主编《语言认知与翻译研究》,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2. 杨宪易(译),《红楼梦》,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3. 辜正坤(译注),《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4. 中国文学出版社,《朝花惜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
版社,1998。
5. 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6.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7. Ren Jiyu, The Book of Lao Zi, Beijing: foeign Language Press, 1998.
(15)同声传译
周课时数: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36课时
课程简介:(1)本课程的教学在数字化同声传译教学实验室进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媒体播放文件和音/视频文件,内容包括近年来重要国际会议和外交活动中领导人讲话的视频录像,国际会议的现场录音以及在教育技术中心制作的演讲录音,主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2)同声传译基本技能训练:主题准备、同声传译笔记、记忆与概述、跟读、视译、同声传译技能综合训练,如断句、等待、转换、重复、增补、省略、反说、归纳、语气等;(3)帮助学生扩展与口译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汉英汉双语的语言知识以及丰富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语言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知识底蕴和团队精神等;(4)训练内容的选材广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注重时效性。
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同声传译训练,使学生掌握同声传译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大量的同声传译实践,使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体和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英、英汉同声传译互译能力。
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
课程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同声传译40%
必读书目:
1. 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从报刊、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渠道选择的同声传译语料。
参考书目:
1. 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Gile, 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4. 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研讨会录像带、国
际国内重大事件电视录像,如历届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外长记者招待会、国
家领导人互访等,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同声传译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