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晓玉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12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后,2018年博士后出站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宋代诗文评、中国文化与诗学。
开设课程:
本科生课程《中国诗学》《中国文学与文化》《中国诗学与易学》;
研究生课程《“文心雕龙”导读》《唐宋古文运动的美学阐释》;
主要作品:
1、《略论多元系统中的“对话”——以宇文所安<文心雕龙·通变>篇研究为例》,《美育学刊》,2014年第2期
2、《国风中的“桑”意象及其义涵》,《丽水学院学报》,2014年7月,第36卷第4期
3、《重释“Deconstruction”:媒介和文学之中的“消失”——张正平教授访谈录》,《励耘学刊·文学卷》,2015年第2期
4、《“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化与诗学》,2015年9月1日
5、《“德”之下移:西周铭文中的“德”》,《太原师院学报·社科版》,2016年5月
6、《“中华文艺思想研究: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2017年编撰工作会”综述》,《文学遗产》,2017年第4期
7、《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8、《北宋士人的文学本原论——从“文学的形上概念”说起》,《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9、《论刘勰“通变”观的文化渊源》,《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2期
10、《刘勰与北宋士人的文学本原论》,《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
11、《论张恨水对章回小说的继承与创新——以<啼笑因缘>为例》,《济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12、《韩愈“怪奇”观念的演变及其美学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13、《“正则静”:苏轼“静观”诗学与易学的融摄》,《中国韵文学刊》,2019年第1期
科研项目:
1、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观物”与宋代诗学研究》
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中古文学理论文献整理与研究》
3、完成博士后面上资助课题《“观”的美学意蕴:以北宋易学及对北宋诗文评影响为例》
4、参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课程思政”项目
5、参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人文素养课程”项目


相关话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