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理工大学2009年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 /2009-09-30

001 宇航学院

航天工程( 430134 )

航空工程( 430133 )

002 机电学院

机械工程 (430102 )

兵器工程(430126 )

安全工程(430125 )

003 机械与车辆学院

机械工程(430102 )

动力工程(430107 )

交通运输工程(430123 )

车辆工程(430135 )

工业工程(430137 )

004 光电学院

光学工程(430103 )

仪器仪表工程(430104 )

005 信息与电子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430109 )

集成电路工程( 430110 )

006 自动化学院

控制工程(430111 )

007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技术(430112 )

008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430113 )

009 材料学院

材料工程( 430105 )

010 化工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 430117 )

环境工程( 430130 )

016 生命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430131 )

生物工程 (430139)

021 管理与经济学院

工业工程(430137 )

项目管理(430140 )

物流工程(430141 )

025 设计与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工程( 430138 )


兵器工程( 430126

机电学院现有“兵器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三个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

机电学院是以培养国防和军工人才为特色的学院 , 学院下设力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安全与能源工程系及机械人研究所学科特区。现有教职员工 189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 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 人,博士生导师 44 人,教授(含研究员) 45 人,副高级职称 59 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 122 人。

机电学院现有 6 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 1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 21 个,有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有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 2000 年以来,已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4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5 项,近年来,年科技经费已突破 1 亿元。

机电学院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与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谨规范。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 10000 余名,其中,本科生 8400 余名、硕士研究生 1800 余名、博士生近 600 名。

“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从 1997 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 7 届 11 个班次, 10 年来培养“兵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250 名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兵器工程”研究的领域包括:火炮与自动武器、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弹药工程、弹箭技术、弹道工程、兵器系统工程、兵器测量与控制、兵器发射技术与工程、火炸药技术、引信技术、火工品及烟火技术等工程技术领域。“兵器工程”领域为军工企业、研究所及部队培养从事兵器工程与兵器系统研究、设计与研发、制造与工艺、性能检测、质量控制、效能分析、产品使用维护与故障诊断技术等技术方面的高层次的工程型、复合型人才。

机电学院重视工程硕士的培养,积极发展与军工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自律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多年来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安全工程( 430125 )

机电学院现有“兵器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三个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

机电学院是以培养国防和军工人才为特色的学院 , 学院下设力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安全与能源工程系及机械人研究所学科特区。现有教职员工 189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 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 人,博士生导师 44 人,教授(含研究员) 45 人,副高级职称 59 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 122 人。

机电学院现有 6 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 1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 21 个,有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有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 2000 年以来,已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4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5 项,近年来,年科技经费已突破 1 亿元。

机电学院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与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谨规范。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 10000 余名,其中,本科生 8400 余名、硕士研究生 1800 余名、博士生近 600 名。

“安全工程”领域涵盖 安全技术及工程、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等二级学科专业。

安全工程学科是运用安全科学的原理及方法,研究现代工业生产中各种工业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危险性辨识,事故预防、预测,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分析与评估,安全防护,安全管理等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有危险品辨识与侦检技术、燃烧爆炸机理及预防技术、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结构失效机理与防护技术、安全检测、监控与应急技术。本工程领域以“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培养基地,已在重大工业火灾、爆炸事故分析模拟技术,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粉尘爆炸机理,岩巷定向断裂爆破理论,爆炸灾害实验系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机械工程 (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现有“兵器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三个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

机电学院是, 以培养国防和军工人才为特色的学院 , 学院下设力, 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安全与能源工程系及, , 机械人研究所学科特区。现有教职员工 189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 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 人,博士生导师 44 人,教授(含研究员) 45 人,副高级职称 59 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 122 人。

机电学院现有 6 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 1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 21 个,有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有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 2000 年以来,已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4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5 项,近年来,年科技经费已突破 1 亿元。

机电学院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与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谨规范。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 10000 余名,其中,本科生 8400 余名、硕士研究生 1800 余名、博士生近 600 名。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领域面向兵器、航天、航空等部门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军工企业培养从事机械设备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制造工艺研究、检测与控制、使用与维护”等专业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

几年来,在野战火箭、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引信的制造与工艺研究方面,已为多家军工企业培养了技术人才。

机械工程(机械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领域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过程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一门支撑和覆盖众多工程领域的应用学科。 21 世纪的机械工程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用户需求多样化、大市场和大竞争、企业控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机械工程必须有机地融合电子、信息、计算机及控制等新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高效精密化、智能化、微小型化以及节能降耗已成为当今主要的发展趋势。为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最佳利用资源,在产品高度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的基础上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满足用户和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的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机械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基地设在我校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程基础部和机电一体化中心。在学科上属于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主要方向,设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先进加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微小型结构加工国防技术应用中心、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超声检测中美合作实验室及相应的 4 个专业方向实验室,具备国内一流的学习与实验环境。现有教职工 64 人,其中教授 18 人,副教授 22 人, 30% 以上的教师曾在工业发达国家进修、考察、讲学,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业务联系。多年来,本学院结合国家、各工业部门、工厂及研究所的实际需求,已设置了多种新技术培训班,负责对工矿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更新及再教育,培养了许多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在高新技术领域施展才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内各专业相互配合,共同接受工矿企业的横向科研开发项目。科研中注重工程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几年来,已在数字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技术、复杂结构及难加工材料的高效加工技术、微小型结构的加工与装备技术、电液锤技术、机器人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新型机构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已取得多项成果,为工程硕士学员参加科研实际锻炼和完成学位论文创造了良好条件。

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 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奉献的思想品德,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理论和工程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适应面广、创造性强。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中实际课题。有严谨求实态度和科学工作作风。外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能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跟踪国际技术发展。

二、 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与考核方式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从入学到获得学位的期限不超过 5 年。攻读学位期间,在校本部学习和做论文或工程设计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采取闭卷方式、开卷方式、开闭卷结合方式,也可采取论文方式。各门课考核方式见课程设计表。

三、 研究方向

1. 数字化设计、制造与企业信息化技术

研究 CIMS 系统中 CAD/CAM 的集成化与智能化问题,以及现代切削加工及精密加工的先进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CAD/CAM 系统建模、 LAPP 、工艺装备 CAI) 、切削参数优化、 DNC 及 FMS 系统、 NC 编程系统接口、工业机器人、材料的加工性、开发新型刀具材料及新型高效加工方法并研究其应用。

2 .先进加工及其质量监控检测技术

研究加工过程中的工件质量 ( 尺寸及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等 ) 、机床设备运转状况 ( 振动、噪声、温度等 ) 以及刀具切削状态 ( 磨损、破损、切屑形状 ) 的监控、检测及质量保证技术 ; 研制各种自动化检测设备及监控检测系统。

3. 精密机械及机器人机构、控制与传感技术

研究各类精密机械及机器人的机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 运动特性的数学描述和计算机仿真 ; 约束条件下的精密机械运动规则、控制规律与策略的确定 ; 机器人与外部环境以柔性方式的相互作用,感知外部环境的各种传感技术 ; 机器人编程语言及机器人智能。

动力工程

本学科前身是内燃机专业,始建于 1953 年, 主要教学研究领域是动力机械和叶片机械。 1981 年首批获军用车辆工程(含内燃机)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博士点 1987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3 年内燃机学科点在全国同类学科点评估中获第一名,同时根据新的学科目录更名为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单独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 1998 年被兵器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重点学科, 1999 年在同类学科中第一批经国家批准设****特聘教授岗位。 “ 军用车辆与动力技术 ” 是 “211 工程 ”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本学科点是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单位之一。 2002 年“动力机械及工程” 学科 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校 1997 年被批准在“车辆工程”领域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而“车辆工程”领域包括“内燃机”方向,因此“动力工程”学科的工程硕士班也同时开始招生, 2001 年“动力工程”被批准独立建立工程硕士点。

本学科点多年来一直从事军车用大功率活塞式内燃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内唯一的军用车辆动力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主办有核心期刊 “ 车辆与动力技术 ” 学术杂志。近年来,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因此,本学科点具有强烈的国防特色和军民两用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学与科研的各个领域和国内外有关机构建立了长期的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

本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55 人,其中教授 14 名(博士生导师 8 名)、副教授、高工和高级实验师 22 名、讲师、工程师和实验师 13 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建有 “ 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 ” 和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环境保护局认证的、全国高校唯一的定点检测单位 “ 汽车排放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设备资产总额达 3000 余万元,实验室面积近 5000 平方米,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开发系统、先进的试验研究开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有:内燃机总体理论与技术、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可靠性、内燃机电子控制、内燃机增压技术和叶片机械、内燃机环境污染控制。本学科点的特色是各研究方向间交叉合作,以军用大功率柴油机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高强化柴油机的涡轮增压、电子控制、热负荷和热疲劳以及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注重高新技术向产品转化,直接为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国内唯一的军用车辆动力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很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背景和条件保障,科研方向稳定。

一. 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具备热爱祖国、团结协作、勤奋奉献的思想品德,有严谨求实态度和科学工作作风;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运用计算机和先进实验设备进行动力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语资料,跟踪国际技术发展。

二.培养方式、学习年限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学习年限 3~5 年。攻读学位期间,在校本部学习和做论文或工程设计的时间累积不得少于半年。

三.研究方向

1 .内燃机总体理论与技术

内燃机总体设计技术,内燃机工作过程,内燃机系统优化与匹配,内燃机测试技术,内燃机燃烧,内燃机燃料供给技术,内燃机进排气系统,内燃机辅助系统研究与设计等。

2 .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可靠性

内燃机复杂零部件的 CAD/CAM 集成应用技术、内燃机热负荷技术、内燃机零部件热疲劳寿命试验与预测技术、内燃机瞬态传热研究、内燃机关键零部件 CAD 技术、可靠性优化设计技术、隔热技术、摩擦磨损研究、故障诊断技术等。

3 .动力机械电子控制

车用内燃机综合电控技术 – 综合运用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技术针对车用内燃机进行综合电控系统开发、智能控制研究、电控高压喷射供油技术研究、汽油机电控多点闭环控制技术研究、电控系统优化仿真技术、电控系统软件匹配技术和基于多传感器的环境自适应技术。清洁燃料动力电子控制技术研究 - 包括压缩天然气( CNG )电控多点喷射技术研究、纯天然气发动机控制系统开发、液化天然气( LNG )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研究、液化石油气( LPG )内燃机控制系统开发。

4 .内燃机增压技术和叶片机械

内燃机涡轮增压技术、燃气轮机技术、叶片机理论与设计、两相流体动力学及旋转自洁式空气滤清技术、两栖装甲车辆水上推进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 .动力机械环境污染控制

机动车排放控制策略研究;清洁燃料发动机的研究;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的模拟计算研究、利用非热等离子治理废气的研究、柴油机微粒静电捕集技术研究和废气再循环控制技术研究;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包括二冲程缸内直喷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研究、三元催化器开发与匹配技术研究等;用微波方法制备处理汽车尾气的催化剂研究; 发动机减振降噪技术研究,包括低噪声发动机设计理论研究、振动功率流和振动能量传播路径识别的研究等。

交通运输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依托于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学科领域始建于 2000 年的交通工程专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 2003 年新增了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并于 2004 年开始招生。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在 2004 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居第九位, 2005 年获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使该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并具有明显特色,已含盖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国内相对集中协调发展的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现有教职工 1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 位,教授 4 名,引智计划特聘教授 1 名,兼职教授 3 名,副教授 2 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 67% , 81% 以上教师具有外学缘学历。该学科现有在校博士生 9 人,硕士研究生 33 人,工程硕士研究生 22 人,本科学生 210 人,已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且相互协调促进的良好局面。

学科现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和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设备资产总额 500 多万元,实验室面积 1600 余平方米。通过学校“ 985 工程”和“十五”“ 211 工程”建设,重点建成了人 - 车 - 路 - 环境及信息系统的综合研究平台,已初步形成通过信息数据传输互联为有机整体的移动车载信息和动态驾驶环境研究平台、交通运输控制及信息指挥平台。

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运输安全与现代物流、新能源载运工具与运用、车辆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和车载信息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交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项目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和获得国家及省部科技奖。迄今为止,本学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 166 篇,其中国际著名刊物 39 篇,有 26 篇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摘引。本学科出版著作 8 种,其中主编大学生及研究生教材 2 种。

学科主要具有所有二级学科均在交通工程系统一协调建设的优势。学科坚持以交通运输为中心,以车辆和动力学科为支撑,以信息和管理为手段,以系统集成为主线,突出特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软硬结合的指导思想,站在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运输安全与现代物流研究、车载信息与安全驾驶研究、车载故障诊断与车辆安全研究、新概念载运工具与运用研究、智能运输系统 (ITS) 研究、交通信息采集与交通控制研究、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仿真研究、道路规划与道路工程设计研究。

四、 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奉献的思想品德,掌握车辆、内燃机技术理论和工程设计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适应面广、创造性强。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中实际课题。有严谨求实态度和科学工作作风。外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能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跟踪国际技术发展。

五、 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与考核方式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从入学到获得学位的期限不超过 5 年。攻读学位期间,在校本部学习和做论文或工程设计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采取闭卷方式、开卷方式、开闭卷结合方式,也可采取论文方式。各门课考核方式见课程设计表。

六、 研究方向

1. 载运工具设计与运用

新概念车辆;电动、清洁燃料动力以及其它新型动力车辆;车辆总体设计及性能优化;试验检测技术;零部件结构可靠性;

2. 智能交通系统

电传动车辆的控制与能源管理;车辆的定位定向与导航;车辆目标搜寻、识别及跟踪;自动驾驶系统;智能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网络环境;交通控制与车载信息支持系统。

3. 交通管理与控制

高速公路交通监控;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ATMS );城市交通的综合优化控制;交通流状态的最有估计与建模;汽车防撞与交通管理一体化;交通运输系统的宏观决策与运输管理;公共交通车辆营运调度与管理;军事交通管理。

4. 载运工具仿真及 CAD/CAM

车辆总体性能仿真;内燃机工作过程仿真;结构强度仿真分析技术;结构系统动力学分析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应用技术。

5.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交通环境保护

车辆行驶可靠性、安全性、保障性;车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车辆振动、噪声与尾气控制;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车内环境的调节与控制;车内环境的调节与控制;车辆碰撞仿真与事故再现;交通事故快速应急响应仿真。

车辆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主要研究轮式车辆、履带车辆、特种车辆及其动力装置的设计、制造、试验、运用,在以下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优, 势:车辆总体技术、综合传动理论与技术、车辆部, 件系统、车辆车身、车辆底盘、车辆电子、计算机辅助车辆工程设计、车辆故障诊断、内燃机工作过程及增压技术、内燃机结构设计、内燃机环境污染控制、车辆净化技术、车内环境对于成员、工作效率、战斗力、车辆安全行驶和使用寿命的影响等。

长期以来走与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及时跟踪国际车辆新技术,注重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新能源车辆、军用特种车辆研究、车辆综合传动、车辆新型传动、增压柴油机、汽油机电控、新型汽车、车辆自动换挡、轿车车身设计等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397 篇,获得成果 23 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发明、科技进步奖 5 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35 项,获得发明专利 21 项。在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上,注重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多年来为我国汽车工业和国防工业有关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还与多家厂、所联合培养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车辆产品,取得了丰硕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

本工程领域现有教师 143 人,其中教授 21 人,副教授 55 人。建有汽车动力性与排放国家专业重点实验室、车辆传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车身设计研究室、车辆电子实验室、振动实验室、液力传动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内燃机结构实验室、车辆 CAD/CAM 研究室。实验室总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学科内容齐全,实验设备先进,学位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工程领域。

一.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奉献的思想品德,掌握车辆、内燃机技术理论和工程设计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适应面广、创造性强。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中实际课题。有严谨求实态度和科学工作作风。外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能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跟踪国际技术发展。

二.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与考核方式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从入学到获得学位的期限不超过 5 年。攻读学位期间,在校本部学习和做论文或工程设计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采取闭卷方式、开卷方式、开闭卷结合方式,也可采取论文方式。各门课考核方式见课程设计表。

三. 研究方向

1. 车辆总体与底盘设计

车辆总体设计及性能优化;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悬架系统设计;转向与制动系统分析;车辆试验检测技术;零部件结构强度与模态分析技术。

2. 车身造型及结构设计

车身造型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曲面测量;车身人体工程;车身结构设计与强度刚度分析;车身模具 CAD/CAM 系统;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型仿真。

3. 车辆电子工程

汽油机电子控制;柴油机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车辆主动、半主动悬架控制;制动防抱死系统和安全气囊。

4. 内燃机

内燃机燃烧和排放控制;内燃机工作过程仿真;内燃机结构强度与热负荷;内燃机增压技术;内燃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5. 车辆安全性及环境保护

车辆振动、噪声与尾气控制;车内环境的调节与控制;车辆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6. 车辆工程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

车辆 CAD/CAE/CAM ;车辆虚拟样机技术。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 Industry Engineering , IE )是以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物料、设备、信息和能源等要素构成的集成系统;任务是对该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设计和改善,使各种要素合理配置,科学管理,有效运行。工业工程直接面向生产运作或服务过程,以系统全生命周期为对象,综合运用各种科学原理、工程技术,对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善、预测和评价,达到以最低的成本或最少的投入,获得系统整体效益最佳的目标。

目前,工业工程已经成为以系统工程为方法论,以运筹学等数学方法、经济、管理及人因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用工程量化的分析方法对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在内的由人、物料、设备、信息和能源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各种复杂的企业组织系统中的实际工程与管理问题进行定量、系统的分析、设计与优化,从而实现系统的最大效率和效益,是其他工程技术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又是对其他工程技术互补性很强的一项工程与管理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工业工程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经济效益的推动作用已经过发达国家的实践验证,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修课。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和企业更加关注如何从粗放型管理向以量化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转变,如何尽快提升中国工业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而工业工程的发展,工程与管理的结合,正是要为解决这些问题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在 2001 年批准新设工业工程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将工业工程设置为机械工程下属的二级学科,设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

目前,我校直接从事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科研的人员共 14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 8 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8 人、硕士学位 2 人。工业工程专业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四十余人。工业工程专业现有费用分析技术方向国防紧缺专业实验室,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之人因工效实验室、生产准备实验室和物流工程实验室, 4 个专业方向实验室,具备国内一流的学习与实验环境。多年来,本学院结合国家、各工业部门、工厂及研究所的实际需求,已设置了多种新技术培训班,负责对工矿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更新及再教育,培养了许多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在高新技术领域施展才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内各专业方向相互配合,共同接受工矿企业的横向科研开发项目。科研中注重工程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已在智能化生产过程管控、生产准备等数字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技术,面向技术创新的知识工程、知识管理技术,电液锤技术,企业绩效管理技术,生产过程仿真等方面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已取得多项成果,为工程硕士学员参加科研实际锻炼和完成学位论文创造了良好条件。工业工程学科领域将致力于开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效率改进、效益提升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研究。

一.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奉献的思想品德,掌握工业工程方面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适应面广、创造性强。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中实际课题。有严谨求实态度和科学工作作风。外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能熟练的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跟踪国际技术发展。

二.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与考核方式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从入学到获得学位的期限不超过 5 年。攻读学位期间,在校本部学习和做论文或工程设计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采取闭卷方式、开卷方式、开闭卷结合方式,也可采取论文方式。各门课考核方式见课程设计表。

三.研究方向

1. 智能化生产管控一体化技术

研究制造系统中的生产管控的集成化、智能化问题,对企业制造领域的“生产准备-物流工程-数据采集-质量分析-过程监控”的整合发展。主要研究内容:智能化生产准备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生产过程数据采集、过程管控、智能跟踪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 .生产系统与物流工程技术

研究生产系统设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与可靠性、制造过程与系统优化、企业集成与信息化、智能监控与可视化生产管理、企业诊断与绩效改善、生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3. 知识工程与技术创新

研究知识工程在企业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体系等。

光学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 光学工程 ” 始建于 1953 年北京工业学院军用光学仪器专业,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光学仪器专业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 211 和 985 工程多期建设重点支持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科研、教学与实验条件优良。

学科特别在微光 / 红外 / 紫外成像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光电雷达 / 探测 / 成像 / 对抗技术,图像工程与颜色科学,现代光学设计与工艺 / 光刻技术 / 光电精密仪器工程,光电信息获取 / 显示 / 处理技术等 学科方向上的研究尤具特色,在国内居前列地位,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科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现有教师 60 人,其中院士 1 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2 名,国家级突贡专家 2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2 名;博士生导师 12 名,兼职博士生导师 2 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达 82% , 50% 以上具有半年以上的留学经历, 55% 以上教师具有外学缘学历。

学科拥有 “ 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颜色科学与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 超常规光电图像获取、处理和显示技术 ” 研究队伍 2006 年获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称号; 2005 、 2006 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各 1 篇。长期在培养工学硕士 / 博士、博士后以及工程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长期以来,学科已完成国家 863 、 973 、自然基金、重大 / 重点科研任务数百项,为我国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科特别在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及系统的各研究方向上,包括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关键工艺、系统设计、模拟仿真、性能测试评价、系统研制与集成等方面,具备解决重大关键技术与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产生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在该工程学科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仪器仪表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始建于 1953 年北京工业学院军用光学仪器专业,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光学仪器专业之一。一直是 211 和 985 工程多期建设重点支持的学科, 已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精密 仪器 及机械 、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等学科交叉的新型综合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近代光学与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精密测试与计量,光电信息传感与处理技术,瞬态、动态测试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实验仿真 等学科方向上的研究尤具特色,在国内居前列地位,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科形成了一支以老中青相结合,博士生导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师 40 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2 名;博士生导师 7 名,兼职博士生导师 4 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达 85% 。

学科拥有 “ 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颜色科学与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是国内最早进行工程硕士培养的学科之一,已为研究所和国企培养仪器仪表工程工程硕士近百名,同时在培养工学硕士 / 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学科已完成国家 863 、 973 、自然基金、重大 / 重点科研任务数百项,为我国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科特别在光电仪器与光电测试技术及系统的各研究方向上,包括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关键工艺、系统设计、模拟仿真、性能测试评价、系统研制与集成等方面,具备解决重大关键技术与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产生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在该工程学科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由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承办,本领域为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首批开展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之一。旨在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增强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是我国首批建立的从事雷达、遥感遥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单位之一。拥有一支很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187 人,包括 25 名教授(含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2 人),博士生导师 21 人。

学院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年科研经费近 1 亿元, 1981 年以来,获得国家发明奖 9 项,国家级和部委重大科技进步奖 5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 1200 余篇,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专著、教科书等各类书籍共 70 余种。

信息与电子学院具有完整的学位层次。有博士后流动站 2 个,博士点 8 个,硕士点 7 个。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硕士学位以上的高级技术人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覆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部分二级学科,主要研究信号的产生、交换、传播、传输、发射、接收、测试等有关理论、技术及相应的电路与系统;以信号与信息处理为主体的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识别、显示等应用环节中的处理理论、技术及相应的电路与系统等。所涉及的范围包括通信、雷达、导航、遥感、卫星、电子对抗等。

50 多年来,学院一直在本领域以信号采集和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雷达系统与技术、微波与毫米波技术及系统、兵器设备与系统为主体进行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近 20 多年来,又在数字通信理论与技术、图像处理、精确图像制导与多目标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筑成了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整合的坚实平台。该领域一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信号与图像处理

主要包括:信号检测与估计,近代谱估计理论,时 - 频信号处理技术与方法,自适应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雷达信号波形设计,雷达信号处理,目标识别与成像技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语音合成,语音编码,语音识别,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图像识别与分类,图像压缩编码等。

2 、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包, 括:数字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格型编码调制理论与技术, MIMO 与空时编码理论与技术, OFDM 通信技术,空间通信技术,超宽带通信技术,抗干扰通信技术,自适应通信技术,数据链技术,信息栅格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通信信号处理, 理论与技术等。

3 、电子系统与工程

主要包括:雷达新体制,雷达系统模拟,雷达组网,毫米波雷达系统关键技术,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信息系统集成,高速实时雷达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实时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制导系统,微机应用系统,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 EDA ),电子系统仿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局域电子系统, GPS 与地理信息系统等。

4 、微波信息工程

主要包括:电磁场边值问题的数值解法,电磁场波对物质的相互作用,微波成像,天线优化设计,天线测试,目标特性,超低副瓣天线,宽频带天线,飞行器天线,相控阵天线,毫米波天线,多波束天线等,微波电路系统,微波通信工程,微波电路 CAD 优化技术,微波系统集成技术,电磁兼容,电磁计算,生物电磁学等。

控制工程

控制工程领域涵盖的学科方向有智能系统与专家系统,系统最优化与计算机仿真、鲁棒控制技术、工业生产的综合自动化、电力传动、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自动化装置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技术等。

我校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点已经招收了九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的学生,在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毕业后在工作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成为原单位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通过这几年的招生及培养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即科研能力强、管理正规的生源单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量身定做的课程内容,与科研紧密结合的选题及全面的、正规的教学管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校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建设学院 - 自动化学院现有教职工 120 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25 人,博士生导师 22 名,副教授近 40 人。教师队伍中包括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 3 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

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 973 ”、“ 863 ”、科技攻关、国防预研、国防基础、高新工程、型号研制等国家科研项目 50 多项。年科研经费 8000 万元以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申报发明专利 25 项以上。近三年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 20 多项,出版著作、教材 10 余部。

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其中的二级学科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学院建有“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导航制导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

经过五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军民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系统递阶优化,复杂系统的体系结构,多目标优化与决策,鲁棒控制与非线性控制,恶劣环境下的自主检测与运动控制,陆用定位定向导航系统,典型工业生产过程的综合控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

计算机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 1958 年,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 1980 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2002 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05 年成立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现有 3 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 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2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情报学 ;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国防特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还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计算机学院由计算机系和 6 个研究所组成。 6 个研究所分别是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所、嵌入式计算研究所。现有教职工 107 人,其中专任教师 89 人,教授 15 人,副教授 27 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 15 人(含兼职博士生导师 4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2 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42 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 46% 。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331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185 人,硕士研究生 396 人,本科生 750 人。

目前学院共承担“ 973 ”计划、“ 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重点预研项目、国防科技重点项目、奥运科技项目等 90 余项,年科研经费 2000 余万元;近 5 年,发表学术论文 900 余篇,其中 SCI 、 EI 收录 312 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11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 12 项。

计算机学院工程硕士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软件理论:主要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操作系统、编译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可计算理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软件形式化与自动化技术等。

2. 软件工程:主要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重用、软件工具与环境、软件可靠性与可信软件、软件测试、异构信息源集成、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教育等。

3. 高性能及嵌入式计算:主要包括并行 / 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技术、高性能存储系统、新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测试技术、数字系统自动设计、多核处理器技术、嵌入式处理器、可重构芯片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等。

4.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下一代互联网、无线网络、语义 Web 及 Web 服务技术、自主计算和多智能体系统、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预防及处理技术、网络计算等。

5. 智能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模式识别、图像与视频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工神经网络、媒体计算、生物特征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数据挖掘、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辅助决策、智能控制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6. 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计算、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穿戴计算、智能环境、人机交互系统、 CAD 、虚拟制造等。

工程硕士课程的设置:

学位课包括:科学技术哲学、英语、知识工程、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理论、软件工程与软件自动化、专业外语、知识产权。选修课包括:高级操作系统、面向对象技术和方法、计算机视觉、管理信息系统等。

工程硕士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 3-5 年,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项目管理 ( 430140 )

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也是 2004 年首批获得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2008 年,我校与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 14 单位一起,成为全国第二批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与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 IPMP )认证合作的培养单位”的院校。

一、领域概述

在应对激烈竞争、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手段,项目是完成某一规定目标的独特性、一次性努力,项目管理就是在完成项目的各活动中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有效地整合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科学技术和市场等资源以实现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要求。项目无处不有,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掌握愈来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主要内容,项目经理也成为 21 世纪年轻人的首选职业。项目管理知识领域主要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建筑与土木、信息和软件工程、制造、行政管理和服务等行业,获得了瞩目的效率和效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利润的走薄,需要以项目为单元进行精细的计划与控制,即所谓基于项目的企业管理,所以项目管理已经引起了一场企业管理的革命:项目经理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责任人,而职能经理则变成为项目提供专业工作和监控的服务者。

二、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策划、评估、设计、建设、收尾等全生命期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高级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将来可成为项目评估师、咨询专家、项目经理、计划经理等。

项目管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具备项目策划与评估技术、项目融资方式与策略、项目建设总体组织、项目采购与合同、项目设计与建设的管理、项目团队建设与激励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熟悉项目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能独立从事某些工程领域项目策划、项目评估、项目计划与监控、项目融资、项目采购管理、项目合同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顺利阅读相关文献并能进行一定的口头和书面沟通。

三、 领域范围

从服务对象而言,项目管理涉及军事、航空航天、建筑与土木、信息和软件工程、制造、行政管理和服务等等各个经济和社会领域。

从项目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可分为: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生命期各阶段的管理与咨询,项目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等。

四、 主要课程

学位课: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外语、运筹学、管理学基础、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 ;

必修课:项目管理概论、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管理实务(含项目管理软件)、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质量管理;

选修课:经济法与知识产权(限选)、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项目管理英语、管理沟通、现代工业工程、财务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必修环节:项目管理前沿课题讲座、学位论文讲座、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

五、 论文

论文选题一般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应解决一个(或以上)完整的项目管理问题。对于基础性技术、管理模式或软件开发性研究,应该给出其理论依据、完整描述、应用范围、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对面向解决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应该给出问题的完整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选、结论、合理性分析和(或)效益。这种应用性研究可以是项目策划、设计、融资、组织方案的设计,项目计划与控制的模式或方法的研究,项目纠纷处理方案,也可以是项目管理模式、技术、方法、环境的研究等。

工业工程 ( 430137 )

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也是 1998 年首批获得管理类第一个工程硕士领域即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一、概述

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领域,它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为导向,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等工作,使之成为更有效、更合理的综合优化系统。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工程领域。但又不同于一般工程领域,它还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以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主要解决系统的管理问题。因此,工业工程也具有明显的管理特征。

工业工程领域的特点是强调 “ 系统观念 ” 和 “ 工程意识 ” ,重视研究对象的 “ 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 ” 。因此,工业工程领域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系统科学、现代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人因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某 — 门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现代工程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三、领域范围

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交叉复合型工程领域,该领域覆盖面和行业适用面较广,如机械工程 ( 目前是工业工程领域的主要对象 ) 、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等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融入,工业工程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服务行业、公用事业甚至政府部门。

近年来现代工业工程领域涉及的专业技术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方面:

1. 人因工程:包括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生物力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原理等。

2. 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包括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等。

3. 现代经营工程:包括工程经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企业过程重组、管理信息系统等。

4. 工业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包括量化分析方法、计算机系统技术、系统优化等。

四、课程设置

学位课: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外语、运筹学、管理学基础、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

必修课: 工业工程基础、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人因工程学;

选修课:知识产权法(限选)、计划与控制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经济法与合同法、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工业工程英语、管理沟通、计算机网络工程、财务管理、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项目管理实务。

上述课程定为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总学分一般为 32 学分左右。

五、学位论文

论文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应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系统规划、设计、可以是某一工程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可以是新设备或新材料产品的开发、新工艺流程的设计和生产管理,可以是企业诊断、评价、重组及战略管理。对于一个工程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必须给出多种方案比较和分析、不但有定性的说明,而且应有定量分析,必须提供详细规划图纸,给出生产设备、物流系统和人力等的最优配置和系统集成;对于一个工程系统技术改造,必须给出原系统的评价和分析,诊断存在问题、提出技术改造的方案、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对新方案作出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预测评价;对于新设备和新材料开发,给出该设备和材料技术性能分析,组织结构特点及创新之处,给出优化的生产工艺方案,以及推广应用的前景分析;对于企业管理必须给出创新的管理理念、给出技术评价和诊断的指标体系,给出最优的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工程 ( 430141 )

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第一批获得工程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也是 2004 年首批获得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2006 年,我校“物流工程”领域已成为全国首批 7 所可以和 ILT (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互认学分的院校之一。

一、概述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除了市场环境、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包括物流工程硕士在内的中高级物流人才紧缺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主要 “ 瓶颈 ” 之一,因此培养满足企业与社会各个方面所需的物流工程专业中高级人才迫在眉睫。

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高级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以及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祖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地,本领域所培养的工程硕士主要为以下三方面的物流工程高级人才:

服务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或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公共物流节点、货运通道规划)、城市或地区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等工作;

服务于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解决方案设计、物流项目管理、运输战略规划、库存战略规划、国际物流管理等工作;

服务于生产企业或其他企业:从事采购与供应的物流战略规划、企业物流的管理、企业物流规划设计与布局、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

三、领域范围

物流产业规划与设计,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等。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与维护,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规划、设计、配置与运用等。

物流产品开发、研制、推广与运用,物流系统功能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流程设计与优化等。

企业物流的管理与运作、供应链管理等。

物流系统的运输管理,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等。

四、课程设置

学位课: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外语、运筹学、管理学基础、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

必修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系统动作管理、物流信息系统。

选修课: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计划与高度技术、规划理论、工效学、系统工程、物流产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物流运输管理、专业英语、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经济学、现代工业工程、财务管理。

上述课程定为学位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总学分一般为 32 学分左右。

五、学位论文

结合所在部门的实际进行研究工作,并撰写论文。论文课题可以来源于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某工程项目的子项目,必须有相关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和完整的图纸等相关文件;可以是某项规划、设计项目,必须有相应的技术经济比较;可以是新产品、新流程、新方法的设计和开发,必须有设计开发的全部技术资料以及分析;可以是某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必须有系统的相关技术文档以及相关软件;可以是经营管理的成果,必须有新的经营管理理论、方法和效果分析等。

论文工作一般应包括选题、调研、开题、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

航天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是以培养航空航天人才为特色的学院,学院下设飞行器工程系、发射与推进工程系、力学系。现有教职工 130 人,博士生导师 23 人,教授 27 人,副教授 52 人,有博士学位教师 81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 人, 511 人才 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3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1 个,飞行器系统设计国防科工委研究生创新基地 1 个。

宇航学院承担 “十五”“ 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 个、“ 985 工程”一期建设学科点 4 个,“ 985 工程”二期参与建设二级科技创新平台一个。学院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基础研究 973 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国防科学技术奖及部委级奖励多项。

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从 1997 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 4 届 6 个班次,录取 172 名工程硕士生,已有 72 人完成学业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航天工程”领域涵盖“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领域中诸多二级学科专业,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空间飞行器、深空探测器、无人驾驶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导弹、制导弹药等各种类型的飞行器。强调培养理论与工程并重的高层次研究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

1. 飞行器设计: 飞行器先进设计思想与概念、飞行器总体综合设计与优化、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飞行器综合设计、 飞行轨迹与弹道优化设计、 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飞行力学与气动辨识、 惯性 / 卫星导航、半实物仿真技术等; 飞行器结构综合优化设计、气动弹性结构一体化设计、 飞行器结构强度分析 / 计算与实验方法、 飞行器结构非线性分析 等 。

2. 飞行动力学与控制: 控制与制导系统总体技术、执行元件及检测技术、动力学控制与仿真、弹载计算机和导航设备、控制与制导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复合制导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目标信息探测与识别技术、控制与制导半实物仿真技术。

3. 航天器系统与自主技术: 主要针对未来空间探测过程中航天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自主运行以及科学数据获取和处理,研究航天器系统设计技术、自主导航技术、自主任务规划技术、轨道设计与优化技术、姿态和轨道控制技术、着陆与返回技术和数据自主获取与处理技术、航天器系统仿真技术等,掌握空间探测技术原理和基本理论方法,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4. 宇航推进技术: 火箭发动机燃烧流动理论与测试技术;推进系统理论、设计与实验技术;火箭发动机稳态燃烧与不稳定燃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发动机羽流信号特征研究;固体装药结构完整性与寿命预估;超燃冲压推进技术;固液混合发动机技术;电推进、离子推进等非化学能推进和微推进技术;含能材料在推进系统中的发展与应用。

5. 航空宇航制造及其自动化: 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飞行器精密装配理论与精度控制技术,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建模、仿真及信息化技术和飞行器可靠性及维修性相关理论与技术。

航天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谨规范,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生产、科研任务,为航空、航天、兵器及其它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