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校200多名学生提交的156份参赛作品,经过校内校外两轮专业评审,共有46份作品脱颖而出。同学们的新闻作品反应了时代,讴歌了人民,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建党百年与有为青年:北印学子应声而作
本届大学生新闻作品创新实践大赛通过“百年风雨”与“爱之使责,梦之担当”两个比赛主题,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引领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守初心,助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四十平米的房间”“一位老人”“黑板”“照片”“板报”……80岁高龄老党员吴学芳与党史宣传板报18年的故事就这样在杨雅兰的镜头下记录与展现。“就像爷爷告诉我的那样,他说希望我的作品《一个人的阵地——永不褪色的信仰》能像星星之火一样燎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作品来看到这份坚持,将红色文化永远地传播下去。”半个多月的采访和拍摄,让杨雅兰深切地认识到,“板报大爷”吴学芳身上流露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后的光辉品格,朴实无华却静水流深。

杨雅兰《一个人的阵地——永不褪色的信仰》视频截图

李想 《新长征路上》新闻摄影作品
“爱之使责,梦之担当”,在李想看来,“爱”是有温暖、有厚度、有人文关怀的,而这个“梦”是中国梦。“我就想,怎么把视角放小,让故事可以被读出来;怎么通过一些元素把故事串联起来,最终能体现出中国梦。”这是他在创作《新长征路上》这份摄影作品时的所想,也是这份作品试图去反映的一种状态——心怀理想与希望,并脚踏实地去实现它。

邵星星《来自星星的孩子》视频截图
邵星星对“爱之使责,梦之担当”也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新闻人,我所理解的‘爱’是用我们自己的笔头或者镜头,去记录有温度、有厚度的故事,而‘梦’则是每一个新闻人都需要牢牢坚守的责任感和职业底线。”她通过视频《来自星星的孩子》,用镜头记录下了残障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点滴,希望能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将目光放在身边的小事件和小人物身上。
深入思考,克服困难:实践与锤炼专业技能
大学生新闻作品创新实践大赛秉持服务于新闻传媒行业内容创新生产的宗旨,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作品征集,希望以个人和团队为主体,为参赛学生提供一个规范化、专业化的比赛平台和自我展现的舞台。不限专业,不限年级,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带着一颗好奇心去发现生活中值得报道的现象, 做出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其实也是一种契机,因为我在杭州参加了一次杭州市残联举办的助残志愿课堂培训,本意上是想学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助残知识。”在助残活动期间,符儒松意识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特别是当前残疾人朋友的需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突,想尝试去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希望能够呼吁大家关注社会上的“被忽视”群体,这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被遗忘的助残理性》。
每份作品背后都有创作者深深的思考和付出的艰辛。对于蔺向炜来说,《“一只鞋”的脚印,点亮一盏人文的灯》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后期的修改工作让他花费了很多时间,耗费了很多心力。一遍又一遍地查阅、修改、润色……从最开始的一知半解到后来的深入了解,从一次次的自我怀疑到提交后的心满意足。获得一等奖对于他来说既是鼓舞,也是鞭策,他希望以后也能以文章为载体,用自己的文字传递正能量。
“从我学新闻的第一天起,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用我的笔,蘸着故乡的土,写下家乡的故事就好了。”正是带着这样的理想和憧憬,张客创作了《山川逶迤,蔬果丰茂》这篇专题报道,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并获得了图文报道一等奖。在老师的指导下,张客用她兼具美感与逻辑的文笔,以参与者兼旁观人的视角,书写了云南富源迤茂村的脱贫振兴之路。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优秀的新闻人
颁奖环节是颁奖典礼的高潮,出席典礼的评委对获奖作品作了专业点评。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刘文红评委对卢越的《地方融媒体“小转变”里有“大期盼”》印象深刻。用一篇通讯去真实报道家乡的县级融媒体如何一步步创新转型,通过叙述它的改革创新经历,赞颂这种勇于突破不固步自封的精神。刘文红认为这份作品“兼具学术性与专业性”,是从新闻专业学子的视角出发,写出的一份立意高远的好作品。
“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林晓宇对本次大赛的新媒体作品赞赏颇多。她着重点评了《太空新访客—神州十三号》这个作品,认为其层次清晰、文字简洁,太空蓝色调舒适,是一个非常成熟的H5作品。作者程维政和刘颖在最近一系列的新闻热点中选择了神州十三号这个题材,希望能用多数据、多角度科普神州十三号的前世今生,激发观看者的爱国情怀。

程维政、刘颖《太空新访客—神州十三号》H5截图
除了作品本身,到场的专业评审与嘉宾也对北京印刷学院的青年学子表示殷殷期待。《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潘洪其希望北印学子能够在沉淀新闻功底的同时,也能把握好主流舆论导向;“新闻作品要有现实关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师王凯山认为在这个新媒体融合的时代,青年学子要勤于深入社会进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灵活驾驭新媒体工具,创作出带有时代特点、符合受众需求的“爆款”作品;在点评摄影类作品时,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总编辑助理朱一南勉励同学们心怀理想,踏实前行,“保持对这个世界很真诚的观察”;新京报《我们》视频深度新闻部总监刘娜鼓励大家扎实基础,要怀有对新闻行业的热情与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勇气。
学校媒体创意系主任刘千桂表示,希望同学们能保持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活力,以青春的姿态迎战遇到的任何困难。本次大赛指导教师常昕表示,通过这次大赛不难看出,大家其实对建党百年和有为青年这两个相对宏大的主题有着完全出自年轻人的情怀、思想和态度。
正如评委、嘉宾对参赛学生的殷切希望,学校开展大学生新闻作品创新实践大赛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勇立潮头的新时代,青年学子应当把自身价值的实现紧系于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担负起新闻人的重任,牢记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初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我们的笔头、镜头、策划深入人心,将新闻人的正气传递给每个人。
撰稿:邓浩然黄小芳 田雪 徐晴 杨依凡 樊姿仪 丁淼 曹嘉慧 郑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