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学历/学位条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学位。
2.2023年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博士生新生入学前必须取得硕士学位)。
注: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最晚须于2023年新生报到日前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023年应届毕业的在读研究生,可凭所在高校研究生院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报考,否则不能报考。
(三)由两位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副教授及以上或相当职称)推荐。
(四)除导师明确规定以外,不限制考生跨专业报考,但在报考前应征得所报考的导师同意。
二、学习形式、学制与学习年限
我校博士研究生均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有工作单位的考生,读博期间可与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但在培养期内必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我校不招收非全日制博士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仅接收报考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考生报考该学科时须提交“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承诺书”。
我校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
三、学费、奖助学金与住宿条件
所有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万元/年。
奖助学金政策请关注学生处网站相关通知。
对北京地区定向博士研究生,我校不安排住宿。其他博士生的住宿年限不超过4年。
四、选拔方式
(一)硕博连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学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博连读者,按照研究生院的规定和学院的考核办法进行。
(二)本科直博
申请本科直博者,按照研究生院的规定和学院的考核办法进行。
(三)申请-考核制
2023年度我校所有学科以“申请-考核制”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五、报名办法
(一)报考须知:
1.报考前请认真阅读我校招生简章中的所有内容,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造成报名无效我校概不承担责任:①不符合我校报考条件;②所提供的信息、材料不完整或不真实。
2.报考类别包括以下两种类型,请正确选择:
(1)非定向:考生在被录取后没有保持人事关系的正式工作单位,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转入我校(户口迁入自愿),毕业后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就业。
(2)定向:考生在被录取后仍与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读博期间个人人事档案及户口不转入我校,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注: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及对口支援专项计划的考生报考类别均为定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仅接收报考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
(二)报名流程:
1.网上报名:(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
报名日期:2022年11月5-30日。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登录教育部统一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点击“考生登录”进入注册、登录界面)上填报信息,并交纳报名考试费。报名交费后,一律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2.邮寄材料至北外研招办:(申请-考核制)
(1) 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2023年博士生报名登记表》原件;
A)凡有正式工作单位的考生,均须本人所在工作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
a)报考定向博士研究生者:须在表中相应位置签署“同意报考全日制脱产学习定向博士研究生”意见;
b)报考非定向博士研究生者:须在表中相应位置签署“同意报考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意见;
B)应届毕业硕士生由所在高校研究生院(部、处)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
C)其他未就业的非应届硕士的单位意见栏不需填写意见。
(2) 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同或相近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原件;
(3) 《体格检查表》(按要求在“二甲”<含>以上医院体检完成;或在2022年11月30日之前六个月以内的体检报告原件);
(4) 硕士生成绩单复印件;
(5) 往届生须提交: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及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复印件(评阅/评议书及成绩单两项可从本人人事档案、或硕士生毕业院校档案馆复印,之后加盖档案部门或研究生毕业院校研究生院/部/处公章);
应届毕业硕士生需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函件(需由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原件;
(6)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双面打印;应届生可提交论文初稿);
(7) 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书;(按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下载专区→招生下载中所提供模板撰写);
(8) 外语(第一外语)等级证书复印件;
(9) 已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封面、版权页、目录和正文)、论著复印件(封面、版权页和目录);
(10) 其他能证明申请人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材料,包括并不限于以下材料(材料涉及时间期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之间):
a) 申请人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项目任务书复印件,包括项目名称、编号、立项机构、项目简介、已有或预期成果);
b) 申请人参加学术会议情况(邀请函、及会议宣读或发表论文);
c) 科研、学术获奖情况(获奖证书复印件);
d) 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情况(邀请函及回国人员证明的复印件)。
注:A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生入学报到后向所在学院补交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否则取消博士生入学资格、博士生学籍。
B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的考生随报名材料须一同寄/送所在省级教育厅民教处提供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考生资格登记表。
C 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已取得学历/学位者,须于报名时提交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上述材料整理齐全并按以上顺序装订后(不需封面及目录),于2022年11月30日前邮寄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EMS特快专递或顺丰快递),逾期不再受理。全部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报名材料共计10项,其中1-7项为必需材料,缺一不可,否则视为无效材料,报名不予受理,7-10项为申请-考核制考生参加考核资格的评审依据及材料审核重点评分项,请考生认真准备。
3.准考证打印:(申请-考核制)
2023年3月1-10日,考生登录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通过资格审查者,在网报系统上打印《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准考证》。
4.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地点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考前发布的通知
资格审查内容:身份及学位学历证明(身份证原件;应届生:学生证原件;往届生: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书原件;海外留学毕业生须同时出留学高校入学邀请函或录取通知书、在读期间已获得成绩单原件)。
5.联系方式:
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北外东院行政楼303A室)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
(所有邮寄材料请以邮政EMS特快专递或顺丰快递寄发,不接收其他物流公司快递)
收件人: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89
咨询电话:(010)88816246 传真:(010)88816244
网址:http://graduate.bfsu.edu.cn
六、考核及考试程序
(一)申请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
各学院收到材料后审核考生报考资格,并由各招生博士生指导教师组织专家组对申请人的申请资质进行审核和材料评价,以百分制打分,并取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序,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
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结果及参加综合考核中综合笔试的准考名单于2023年3月初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
申请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的成绩(百分制)构成:
1.往届生:研究计划书:60%;发表论文、论著情况15%;科研项目及学术获奖:15%;参加学术会议或国外访学进修情况:10%。
2.应届生:研究计划书:60%;发表论文、论著情况10%;参加学术会议或国外访学进修情况:10%;学术素养和科研潜质:20%。
(二)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分为综合笔试和综合面试两部分。
综合笔试:外语笔试(3小时,满分100分)
专业科目笔试(3小时,满分100分)
综合面试:由博士生指导教师组织专家组成面试专家小组,专家组对考生进行百分制打分、撰写评语,取平均分得出考生最终面试成绩。综合面试环节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素养、学术志趣、研究能力、创新潜力等。
综合笔试、综合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安排,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后续通知。
(三)成绩计算办法
考生综合考核成绩计算办法:申请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价占30%、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占30%,综合面试成绩占40%的加权成绩。其中任一环节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外语笔试成绩必须合格,分数不计入最终总成绩。合格分数线由研究生院报请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划定。
七、招生计划及录取
(一)教育部202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尚未下达,最终可录取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202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为上限。
(二)2023年计划招收校内硕博连读研究生10名左右、本科直博生2名。
(三)每位导师原则上录取0-3名博士生,包括硕博连读、本科直博和申请-考核制三种方式。录取专项计划博士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对口支援计划等)名额单独计算。
(四)各专业方向按考生最终综合考核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录取名单经学校审批后公示。考试成绩及录取结果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上公示。
八、其它
(一)研招办不提供导师联系方式。
(二)研招办不提供往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电话:(010)82301008或(010)82301006-118 传真:(010)82301166
特别提示:留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学历/学位认证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其他国家约需1个月,请考生尽快办理。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专业目录
(导师按照其所属学科领域及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专业代码及名称 |
研究领域 |
指导教师 |
外国语 |
专业科目 |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英语小说/西方文论 |
陈榕 |
二外(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英美文学基础 |
英国小说/西方文论 |
马海良 |
|||
爱尔兰文学/20世纪英国小说 |
陈丽 |
|||
美国小说/亚裔美国文学 |
潘志明 |
|||
英语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现当代西方批评理论 |
陶家俊 |
|||
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 |
王炎 |
|||
英美文学/近现代英语小说文类演进与媒介技术史研究 |
于雷 |
|||
19-20世纪英美诗歌 |
张剑 |
|||
西方文论/19世纪英国小说 |
赵国新 |
|||
社会语言学 |
侯俊霞 |
社会语言学 |
||
认知语言学及认知诗学 |
蓝纯 |
理论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 |
||
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
林正军 |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 |
||
外语教材与跨文化教育研究 |
孙有中 |
应用语言学 |
||
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外语教育、外语教学、教材研究) |
杨鲁新 |
|||
应用语言学(教师认知、课堂话语、外语教材) |
张莲 |
|||
语用学/翻译/外语教材研究 |
夏登山 |
语用学 |
||
主要英语国家国际发展 |
刘琛 |
专业英语(本科及硕士专业均非英语的考生) 二外(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本科或硕士专业为英语的考生) |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美、加、英、澳、新西兰) |
|
美国研究 |
李莉文 |
美国社会与文化(含美国经济) |
||
欧洲研究 |
王展鹏 |
欧洲政治综合(含欧洲一体化、英国政治、政治学基本原理) |
||
050202 |
俄罗斯文学 |
黄玫 |
二外英语 |
俄罗斯文学史与文学修辞 |
俄罗斯社会、文化及区域研究 |
戴桂菊 |
俄罗斯文化与区域学 |
||
050203 (法语语言文化学院、非洲学院) |
法语文学/中法比较文学 |
车琳 |
法国文学 |
|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法国外交政策 |
李洪峰 |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
||
050204 |
德语文学 |
任卫东 |
德语文学 |
|
德语翻译学 |
王建斌 |
德语翻译研究 |
||
中德跨文化交流 |
贾文键 |
中德跨文化交流 |
||
周海霞 |
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 |
|||
德国外交 |
李文红 |
德国外交研究 |
||
050205 |
日本文学 |
秦刚 |
日本文学 |
|
张龙妹 |
||||
周异夫 |
||||
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 |
拉美区域国别研究 |
李紫莹 |
二外英语 |
拉美政治与国际关系(西班牙语卷) |
050208 |
阿拉伯文学研究 |
薛庆国 |
阿拉伯文学研究 |
|
阿拉伯区域国别研究 |
刘欣路 |
阿拉伯政治外交与中阿关系 |
||
050209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
西巴尔干研究 |
柯静 |
巴尔干历史与文化 |
|
罗马尼亚语语言文学 |
董希骁 |
罗马尼亚语语言学理论 |
||
050210 (亚洲学院、非洲学院) |
中韩翻译学/中韩比较文学 |
金京善 |
韩国语 |
|
中韩翻译/韩国古典文学 |
李丽秋 |
中韩翻译 |
||
东方文化研究 |
穆宏燕 |
东方文化 |
||
东方民族主义文学研究 |
孙晓萌 |
东方民族主义文学 |
||
中韩比较文学/中韩文化交流史 |
韩梅 |
二外(英语、俄语、法语、日语任选一种) |
韩国文化 |
|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研究所、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
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 |
范琳 |
二外英语(本科及硕士毕业专业均非英语的外语专业考生)
二外(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本科或硕士专业为英语的考生) |
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 |
汉外对比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 |
何伟 |
汉外对比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 |
||
计算语言学/话语语言学 |
李佐文 |
计算语言学/话语语言学 |
||
生物语言学 |
毛眺源 |
生成语法理论与实践 |
||
认知语言学 |
王馥芳 |
二外(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认知语言学 |
|
语料库语言学 |
许家金 |
英语 |
语料库语言学 |
|
0502Z1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历史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英美汉学 |
顾钧 |
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英美汉学 |
中外文学与文化 |
黄丽娟 |
中外文学与文化 |
||
海外中国戏剧研究 |
梁燕 |
海外中国戏剧研究 |
||
全球史与中国 |
李雪涛 |
全球史与中国 |
||
中西文学与文论研究 |
李建盛 |
中西文学理论 |
||
韩振华 |
||||
中外文学文化比较 |
李世涛 |
比较文学原理 |
||
欧美文学/中西现代诗研究 |
汪剑钊 |
欧美文学基础 |
||
0502Z2 (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 |
翻译理论与跨文化翻译研究 |
马会娟 |
二外(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翻译研究(口、笔译) |
任文 |
翻译研究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口、笔译两类,由考生任选) |
||
张威 |
||||
姚斌 |
||||
社会翻译学/中西译论/翻译批评 |
王洪涛 |
翻译理论与英汉互译 |
||
0502Z3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
语言政策与规划学 |
张天伟 |
二外英语(本科及硕士专业均非英语的语言专业类考生) 二外(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本科或硕士专业为英语的考生) |
语言政策与规划(社会语言学) |
0502Z4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
高育花 |
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语言文学综合 |
语言习得与认知研究 |
郝美玲 |
语言习得(一语和二语) |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语言政策研究 |
戴曼纯 |
语言文学综合/语言政策 |
||
熊文新 |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 |
王继红 |
语言文学综合/世界汉语教育史 |
||
0502Z5 |
国际法律制度与区域法律制度 |
米良 |
国际法律与区域治理 |
|
王文华 |
||||
姚金菊 |
||||
郑曦 |
||||
0502Z6 全球教育与文化 (国际教育学院) |
全球教育与文化 |
王定华 秦惠民 (后者为合作导师,不再单独新招) |
国际比较教育/国际高等教育政策/全球教育治理/区域国别教育 |
|
0502Z7 (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关系 |
李英桃 |
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综合 |
欧洲政治与外交 |
王明进 |
欧洲政治与外交综合 |
||
美国政治与外交 |
谢韬 |
美国政治综合 |
||
国际政治经济学 |
杨毅 |
国际政治经济学综合 |
||
中外关系 |
张颖 |
国际关系史与中国外交综合 |
||
区域研究/全球治理与国际传播 |
周鑫宇 |
国际关系与传播话语理论综合 |
||
0502Z8 国际传播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
视听传播/跨文化传播 |
邓秀军 |
英语 |
视听传播理论与业务 |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 |
韩强 |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 |
||
战略传播 |
何辉 |
战略传播基础 |
||
袁军 |
||||
跨文化传播研究 |
姜飞 |
跨文化传播研究 |
||
新媒体与计算传播 |
相德宝 |
计算传播理论与实践 |
||
全媒体国际新闻/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 |
谢庆立 |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 |
||
全球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高金萍 |
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全球传播理论与实践 |
|
传播效果评估研究/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外出版文化 |
何明星 |
国际出版传媒研究 |
||
艺术史与艺术传播 |
宁强 |
英语、俄语、日语任选一种 |
中外艺术史 |
|
符号与文化传播/体育传播 |
魏伟 |
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
体育与文化传播 |
|
政治传播 |
郑一卉 |
英语、法语任选一种 |
政治传播理论 |
|
0502Z9 外语教育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 |
外语教育/语言测试 |
韩宝成 |
英语 |
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语言测试) |
语言本体与外语教育关系研究 |
王文斌 |
语言本体与外语教育关系 |
||
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 |
张虹 |
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 |
||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际商学院) |
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丁晓松 |
智慧运营 |
|
张继红 |
管理综合 |
|||
大数据与商务分析 |
范静 |
|||
尚会永 |
||||
跨文化管理与传播 |
王敏 |
|||
左高山 |
跨文化管理与伦理综合 |
|||
智能会计与金融科技 |
杨丹 |
经管综合 |
||
李思飞 |
||||
语言科学与全球商务 |
牛华勇 |
|||
孙文莉 |
经济学综合 |
|||
数据科学与全球治理 |
余靖雯 |
专业方向简介
研究方向、领域 |
专业方向简介 |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学院 |
英语学院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点(1981)、博士后流动站(1985)和重点学科点(2002、2007)。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文学、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传统优势基础上,逐步向英语国家国别和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拓展,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教学和学术研究始终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在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在全面介绍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注重语言的应用研究。在本体研究方面,开设句法学、语音学、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核心课程,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和演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引导学生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开展研究方面较为突出。应用研究方面侧重二语习得和外语教育,研究方向包括外语学科改革、外语教师发展、外语课程、外语教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跨文化教育等,注重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理论应用及实证研究的能力。 英美文学方向以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各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思潮为主线,关注小说、诗歌、戏剧领域的重要作品以及相关文学现象,深入探究作家、作品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注重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结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突出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趋势。 英语国家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美国研究、英国研究、澳大利亚研究、加拿大研究、爱尔兰研究、欧洲地区研究等,采取跨学科、多学科的路径在对象国家和区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注重相应国家与区域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政治经济发展与中外关系领域的现实性问题研究的有机结合,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战略。 本专业注重对研究生进行学科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与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和学生交换等合作机制。毕业生在外交、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国际经贸和英语教育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所 |
英美小说/西方文论研究 在英美小说研究领域,重视文学文本细读的能力,关注英美小说的文学史传承以及与历史、社会以及文化语境的复杂互动,强调问题意识和理论敏感度,鼓励前沿性以及前瞻性的学术研究。在西方文论研究领域,强调阅读理论文本的能力,重视将理论置于思想史语境进行考察,关注理论的当代发展动态,以问题意识为引领,培养敏锐的学术眼光,提高与理论展开对话的能力。 英美文学/近现代英语小说文类演进与媒介技术史研究 英美文学史往往忽略文学赖以发生的技术背景,尤其是那一背景对文学生产进程所起到的塑形性影响。文学演进的历程不止于印刷技术如何将口头文学传统引入书面文学传统,更重要的则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影响英美文学文类进化的总体方向。从电的发现到电报、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发展,整个英美文学创作的哲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研究英美文学的创作、接受与同时代媒介技术变革之间的互动关联,为我们建构文学媒介学的跨学科范式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认知平台。 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 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向,注重跨学科研究。鼓励针对媒介与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课题,包括影视文化、网络文化、文化思潮、艺术作品等课题,运用不同理论和视角对英语文学与文化做创造性研究;同时鼓励重新阐释西方古典和思想传统,以期使学生掌握分析思想与文化的方法与能力。 |
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 俄语学院 |
俄语语言文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俄语语言文学学科为博士学位授单位。2002年,北外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作为北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单位。 俄语语言学 包括俄语构词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研究领域,以及文化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领域。该专业方向具有较为完备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善于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并对俄语语言理论有所创新的专业人才。 俄罗斯文学 包括俄罗斯小说、俄罗斯诗歌、文学理论和文学修辞学理论等研究领域,具备较为完备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既关注经典,又重视当下前沿,强调文本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完备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熟知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与演变,以及文学流派、现象与重要学术术语,在俄罗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且具备运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作家作品、分析作品文本的能力。 俄罗斯社会、文化及区域研究 涵盖俄罗斯文化学、俄罗斯思想史、当代俄罗斯外交、经济和社会、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俄罗斯与中亚关系、斯拉夫文明等领域。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系统齐全,既重视专业理论素养的培育,又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努力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智库服务兼顾的高端俄语国家及地区研究通才。 |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法语语言文化学院 |
法语世界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过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法国文学、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学、比较文 学,旨在培养能够具有跨文化视野并运用一定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从事作 家、作品研究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才。研究方向分为: 法语文学 本研究方向以法国文学研究为基础,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其 他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旨在培养能够运用一定文学理 论和批评方法从事作家作品、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的人才。 中法比较文学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熟悉中国、法国/法语国家与地区文学 传统和发展历史,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从事中国与法语国家文学比较研究的人才。 |
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 非洲学院 |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方向覆盖以法语为官方语言或重要交流语言的国别与区域,旨在培养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法语国家特定主题的人才,使之能够具备国别区域研究的能力,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方向分为: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研究非洲法语国家、加拿大魁北克、比利时等法语国家与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历史;培养学生运用文献研究、田野研究、社会调查和访谈等各种研究方法,从国家需求高度出发,思考并研究国别区域问题。 法国外交政策 研究第五共和国外交政策,把握法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定位和相应的战略;培养学生具备法非关系、中法关系、智库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
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 德语学院 |
德语语言文学学科是该专业国家首批博士点,全国重点学科点。德语学院前身为外国语学校德文组,成立于1950年,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是该专业国家首批博士点(1987),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5),全国高校首批重点学科点(2002)。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熟练掌握扎实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在论文中提出对国家、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较强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独特且创新的见解,能反映学术前沿动态;能用第二外国语(英语等)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研工作;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广阔的学术视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本学科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胜任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和跨国组织中的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它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多元,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跨文化交流 以中德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为导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是访谈、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适当结合定量研究方法,对两个重点领域进行研究:1.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的人际交流中的误解与冲突;2.媒体中族群及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其中蕴含的定型看法和偏见。旨在为减少中德人际交流和媒体传播中的误解与冲突提供科学性的认识。 系统性掌握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理论知识,熟悉学科研究方法,充分了解中德跨文化实践研究现状,有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有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既能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跨文化交流实践领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能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高级别人文交流的专门人才。 德国外交 掌握国际政治、德国外交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知识,把握其前沿发展,具有在该领域从事教学、外交和研究能力、高层次口笔译能力的专门人才。 德语文学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掌握扎实的德语文学专业知识和科学求实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提高独立创新的研究意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德语文学人才。 德语翻译学 充分了解翻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翻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熟悉翻译学研究方法,就翻译学相关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日语学院 日本学研究中心 |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成立于1956年,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同时招收翻译硕士,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和北京市重点学科。日本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教育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建立的教学科研机构,201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日本研究中心。日语专业建立65年来培养了近2000名硕士、博士等高层次高质量的日语教育和日本研究的专门人才。为推进中国的日本学研究、加深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服务国家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外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3人,设有日本语学、日语教育、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日本经济6个研究方向。和日本数十所知名高校签有交流协定,定期开展学术合作,本专业优秀学生均有机会赴日进行中长期留学。 北外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高水平的师资科研团队、丰硕的科研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生源、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丰富的日文图书馆藏、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在教学中注重对研究生进行学科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后备军以及各行各业的中坚人才。 日本文学 古典文学方向主要从事日本女性文学、假名文学、军记物语等领域的研究。在课堂上,通过讲义、研讨课以及研究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同时,通过国内外的研讨会、跨校研究生论坛等形式,培养学生从中日比较、东亚视角乃至世界文学的角度去发现日本文学的特质,进而能够重新审视本国文学文化。 近现代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研究。重视文学文本细读和作家的思想研究。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关注文学与社会思想、历史发展、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学理论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文学批评方法,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视野广度和多层次知识结构,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创新性学术研究能力。 |
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学院 |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全国高校第一个西语专业点,是全国第一个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也是全国第一个获得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拉美区域国别研究 方向简介:拉美地区和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本方向主要从事拉美地区和国家政治、国际关系及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 招生要求:要求考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功底,能够用英文阅读学术文献,有较好的汉语学术写作能力,掌握区域国别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培养目标:本方向旨在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掌握系统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通晓拉美地区历史与现状,治学态度严谨,能够胜任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其它公共部门相关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拉美区域国别研究高级人才。本方向实行导师指导和项目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培养。 |
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学院 |
阿拉伯区域国别研究 研究方向说明:阿拉伯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能源等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和天然的合作伙伴。加强对阿拉伯世界的区域国别研究,对在新形势下推动中阿各领域友好合作、防范各类风险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方向主要从事阿拉伯国家内部政治、对外关系以及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博弈等方面的研究。 招生要求:要求考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特别是阿拉伯语功底,掌握国别区域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培养目标与方式:本方向以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中东历史文化的阿拉伯区域国别研究高级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独立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国家机关及其它公共部门从事政策研究和高层次管理工作。本方向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 阿拉伯现代文学研究 研究方向说明:研究阿拉伯文学(侧重现当代,兼及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经典作家和作品,文学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阿拉伯文学与世界其他文学的互动与比较。 招生要求:掌握较全面的阿拉伯文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的阿拉伯语阅读、翻译和口、笔头表达能力;汉语功底扎实;具有较好的第二外语(英语为主)能力。 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扎实的研究方法;能用阿拉伯语熟练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具有专业阿拉伯语写作和听说能力;能用第二外语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具有口语和书面语应用能力;学位论文有一定创新性,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理论意义,或者对我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较强的开拓精神,能独立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
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
西巴尔干研究 巴尔干研究作为国别区域研究,其主要任务有:1)挖掘错综复杂的巴尔干问题的历史根源;2)研究巴尔干各国和巴尔干地区的当代发展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巴尔干问题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研究内容包括巴尔干历史与现状、巴尔干社会与文化、巴尔干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巴尔干语言文学、巴尔干女性地位等,涉及文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巴尔干研究充分发挥语言优势,以国别研究为基础,注重运用全球视野和跨学科研究方法,旨在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国别区域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 欧洲国家语言能力研究 国家语言能力(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涵盖国家语言资源能力(National Language Competence)和国家话语能力(National Language Performance)两个方面。本方向以欧洲非通用语种(除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之外的所有欧洲语种)对象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各国语言国情的梳理,依据国家语言能力理论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我国需要提出对策。研究内容包括:(1)语言问题、语言权利、语言资源;(2)语言政策与规划;(3)欧盟框架下的语言生活;(4)欧洲国家话语体系和传播能力。主要采用社会语言学(包括语言民族志研究、话语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研究方法,辅以应用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旨在从语言入手,为国别区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培养既精通对象国语言,又具有跨学科视野,且能够为我国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提供对策的高层次人才。 |
050210 |
“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亚非国家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及现状等,现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韩比较文学研究、中韩翻译学、韩中翻译研究、亚洲国别与区域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中韩文化交流等。其中“东方文化研究”主要研究东方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中亚、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区域)宗教文化、文学艺术以及历史与现状等;“中韩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中韩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异同以探索中韩文学的根本特点;“中韩翻译学”主要研究中韩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探索建立翻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韩中翻译研究”主要研究韩中翻译的各种问题,包括翻译技巧研究、翻译教学研究、文学翻译和口译研究等;“亚洲国别与区域研究”对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本学科点在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方面,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荷兰莱顿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及学术机构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 |
050210 |
“东方民族主义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东方民族主义文学,在把握东方近现代社会历史基础上深入了解相关语种文学作家和作品,在历史语境中展开文学和文化研究相关。本学科点在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方面,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荷兰莱顿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及学术机构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 |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研究所 |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设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该学科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属于理论语言学范畴。概括而言,认知语言学主要致力于探究人类大脑认知如何与语言密切相关。具体而言,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以认知科学为出发点、以认知语义学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语言、大脑和社会—物理经验之间密切关系的、具有多学科交融本质的较新语言和认知研究范式。其基本方法论主要是致力于通过对语言证据的系统性收集和研究来探究人类大脑概念系统的本质及其组织结构特征。作为一个有着广泛理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其四十余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语言和认知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而且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和看待诸多语言研究固有传统的理论贡献、理论适用性和理论局限性。目前,认知语言学俨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其广泛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理论应用的广泛性。 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 心理/神经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语言活动中心理过程及神经基础,涉及语言理解、产生、运用、获得与发展、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等。心理/神经语言学研究是跨学科的,其发展受到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的深刻影响。随着这些学科的不断发展,其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也发生着重要变化,在揭示语言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心理/神经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法,关键在于掌握语言加工的实时研究方法(如反应时法、眼动追踪技术、脑电技术、脑核磁共振技术)和掌握语言学、心理/神经语言学研究基本理论,考察语言习得与发展、语言理解、语言产生以及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生物语言学 生物语言学属跨学科研究,涵盖五大经典研究论题:什么是语言(洪堡特问题),语言怎样习得(柏拉图问题),怎样演化(达尔文问题),心智语言如何通过大脑神经组织结构表征(布鲁卡问题)以及语言怎样使用(笛卡尔问题)。具体而言,基于人类语言的生物神经基础探讨句法、语义、语用、音系-语音以及形态等语言本体属性,亦探究语言的习得(母语与二/外语)、演化发展、使用、神经生物属性以及病理诊治与实践应用。因此,该研究范式以语言本体研究为基础,既涉及语言的纯科学探索,如从认知科学、脑科学、生物神经科学以及数据科学等角度研究语言,也触及语言习得与教学、语障诊治等实践应用研究,呈现“一体两翼”的特点。 |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
汉外对比研究 汉外对比研究方向指的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理论融合发展视角下,对外语(英语或其他外语语种)和汉语进行宏观和微观层次的多维度对比,目的是揭示外汉语言的共性和殊性。在此基础上,对殊性进行民族思维与文化层次上的原因探讨,从而推动对语言本质的揭示。入读前,熟悉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两大模式,即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了解对比语言学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语言类型学知识。 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研究方向指的是在融合与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已有理论,借鉴其他学科及语言学理论流派的思想与观点,进一步发展系统功能/生态语言思想,从理论角度,探讨语言本体系统各层次的特征、各界面以及语境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学科体系的发展。从应用角度,在系统功能/生态语言思想指导下,描写各类话语的特点,致力于语言使用/生态问题的解决。入读前,熟悉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两大模式,即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 计算语言学方向 计算语言学是涉及语言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方向致力于帮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尤其注重话语深层理解的模型建构,更好地服务于人机对话,机器翻译,智能外语教学等领域,培养新时代推动语言智能向前发展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考生除具备扎实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外,最好熟悉统计学或认知科学或计算机应用技术。 话语语言学方向 本方向聚焦交际过程中的自然话语,包括多模态话语,从语言学角度探究话语意义的建构规律,交际意图的实现路径,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等。在互联网时代,以话语为呈现方式的海量信息全部依靠人工分析是不现实的,要实现大规模文本数据的自动语义处理,就必须搞清楚话语的语义特征、表征规律等,话语计算的原理与应用也是本方向的重要课题。 语料库语言学方向 语料库语言学是极具方法论特色的语言学分支。本学科关注真实语用,长于概率统计,强调对语言结构和意义、语言变异和演变,以及语言的概念和认知模式的研究。作为理论,语料库语言学主张形式和意义以及语言特征与语境变量的共选。作为方法,语料库语言学广泛应用于话语研究、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翻译研究、语言对比、语言教学等领域。 |
0502Z1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是目前国内设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唯一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类二级学科点。本学科以北外独特的学术资源与国际化办学实力为依托,以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为平台,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从事跨文化研究和海外汉学研究的高水平学者。本学科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根基和跨文化视野的高端专业学术人才为目标,以比较文学与生俱来的开阔视野与广博胸襟,本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吸取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的各项成果,把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既熟悉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途径和机制,同时又精通专业知识和多门外语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储备人才队伍。 海外中国戏剧研究 本方向是以海外汉学为基础,关注域外有关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国现代戏剧的研究,探讨中国古典戏曲和现代戏剧在世界传播的历史轨迹、影响与接受。它是中国古典戏曲和现代戏剧本体研究与不同国别区域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相联系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是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探究中国古典戏曲和现代戏剧的研究者、传播者的研究理念、路径、方法与贡献的学术史的研究。 英美汉学 本方向致力于英、美汉学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的学习与研究,为从事英语世界汉学研究提供系统的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鉴,使学生从历史学角度掌握主要英语国家汉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跨文化研究立场分析与理解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对话,关注中华文明与英语世界交流互鉴的历史、路径和特点,在中外互动中研究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发展。 中外文学与文化 本方向是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框架下,从事历史上对虚构与非虚构、主流与非主流、作家个体与文化团体的文学文化现象研究,注重将研究对象放置于国别和世界的双重思想学术谱系和文化场域中思考文学文化现象的时代症候与对话机制,既有国别视野还要有世界眼光,既要有文学还应有历史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历史考据与哲学思辨的方法,挖掘并反思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上有建树、有争议的人物和话题,为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做出有意义的学术贡献。 |
0502Z1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是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7年开始招生。本专业强调在跨文化视域下进行中外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汉语与外语水平,有比较扎实的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基本功与理论基础,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潜能。 中西文学与文论研究: 本方向以开展中西文艺理论、美学、文化理论研究,以及跨文化、跨学科视域中的中西文学研究为重点。本方向的研究领域包括:西方当代文化研究理论,哲学和文学诠释学研究,后现代、后殖民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批判,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影响研究等等 中外文学文化比较: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西现当代文艺理论、美学及其历史,既从横向研究基本的理论问题、主要理论流派、重要的理论家,又关注纵向的发展历史。本方向关注学术前沿问题,重视对当代文论、美学的研究,尤其是当代西方批评理论的研究。而且,本方向重视对中西现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尤为重视从理论分析文艺思潮的演变、发展规律。 |
0502Z1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历史学院 |
全球史与中国 跟以往分裂来研究世界各个部分以及不同领域的世界史相比,全球史研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本方向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与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形成的互动情况的考察,包括世界与中国的专题性研究:贸易史、移民史、传教史、语言交流史、知识迁移史、科技史、疾病史、概念史、翻译史、留学史等等内容,着重阐述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的形式和内容,重心放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上面,并深入探讨运动变化的机制。 |
0502Z1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所 |
欧美文学/中西现代诗研究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从比较和世界性的学科精神出发,探讨跨文化、跨语言、跨地域的文学与艺术规律,包括对某些歧异和例外的文化现象的考察与分析。本专业设有两个研究方向,其一为欧美文学,主要研究世界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文学现象,以及各国别文学的经典作家与作品;其二为中西现代诗,主要研究中国现代诗和西方现代诗的发生、发展和流变,包括对经典诗人的个案性研究与评析。 |
0502Z2 翻译学 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 |
翻译学专业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依托,是该专业国家首批博士点(1981)、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5),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我国翻译学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翻译学是一门描述翻译客观现象、阐释翻译内在规律、预测翻译未来发展的独立学科,同时又与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翻译研究主要包括翻译历史、翻译批评、翻译理论、翻译应用等领域,既可讨论翻译定义、性质、类别、结构和功能等核心本体概念,也可讨论翻译研究的认识论价值及其在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既可探索翻译操作的深层认知加工机制,也可构建翻译教学与培训的模式与路径,既要重视传统文本的跨文化转换和传播,也应关注新媒体和新技术环境下的复杂翻译形态。翻译研究提倡合理应用多种科学方法,既强调客观数据的基础性作用,又重视主观评价的思辨性价值,明确多元论证对提高翻译研究质量的意义。 该专业要求考生根据报考导师研究方向,掌握扎实的相关翻译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口、笔译实践能力。 |
0502Z3 语言政策与规划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
语言政策与规划学研究兼顾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社会学,是涉及不同语种、不同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本方向一般采取民族志、话语分析等应用语言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社会语言生活、语言教育、语言管理等进行宏观或微观研究。本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及实践案例研究;(2)语言教育政策研究;(3)国家语言能力理论及指数体系研究;(4)语言规范和标准研究。本方向为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升语言服务水平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对策性研究能力并重的新型交叉学科人才。 |
0502Z4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语言政策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开展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二语习得研究以及汉语言文化教学研究,熟练掌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原理和研究方法,通过语料和实验等实证方法建设服务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教学)资源和评价标准。 语言政策研究聚焦语言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立足我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探索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和中文国际传播理论。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 本方向的主要内容:(1)世界汉语教育发展史。研究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史,以及世界各国汉语学习与教育的历史,总结世界上主要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汉语研究成果,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国家汉语教育的重要人物、著作和教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以及汉语研究提供学术和历史的支撑。(2)中外语言文化接触与交流史。在新文科的思路之下,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特别强调借鉴国际汉学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收集与整理世界各国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历史文献,特别是系统地发掘与研究古今中外汉语教材,对各国重要的汉语研究者的著作和各个时期汉语教育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分析汉语与其他语言接触的特点,注意吸收对比语言学与接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汉语在与世界各种语言接触中各国汉学家和语言学家对汉语的认识和研究,总结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 |
0502Z5
国际法律与区域治理 法学院 |
东南亚国别与区域法律制度研究 东南亚国别与区域法律制度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东南亚地区东盟、澜湄及该地区其他国际组织法律制度及东南亚各国法律制度。研究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内容及其特点,我国与该地区合作的法律机制等问题。 比较刑法研究 对刑法领域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论)问题结合前沿实践进行国际或区域比较研究,重点研究网络犯罪与网络刑法、数据、信息的刑法保护、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民刑交叉、行刑交叉问题、互联网企业的刑事合规。 司法信息化比较研究 通过司法信息化的比较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促进进一步提高司法管理水平、整合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成本、加强司法记录和信息的机密性、把握好信息化措施的透明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司法公正。 涉外行政法研究 从国内角度关注全球化对传统行政法制度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公法/私法、国际法/国内法二元划分,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公法尤其是行政法在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以及在当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制度体现,重点关注全球行政法、区域行政法、跨境执法合作与国际规制合作等涉外公法问题研究。 部门公法比较研究 从国内国际不同视角研究教育科技文化等软实力领域的公法法律问题,主要关注近代以来在国际交流背景下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公法变迁,重点研究国家主权在软实力领域的体现及其公法制度设计,包括教育和文化领域国际治理的公法研究。 比较刑事司法和刑事诉讼法研究 从国际和区域法律研究的视角,研究域外刑事司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础理论、基本制度和最新发展,运用比较法等研究发展,针对中国问题、运用世界眼光进行分析研究。特别关注:1.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2.刑事司法制度的比较研究;3.证据制度的比较研究;4.警察权的比较研究。 刑事司法领域的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 通过对数据和信息法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的研究,分析刑事司法领域中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信息时代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挑战及其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延伸,研究刑事司法中保护个人信息的既有制度、不足及其完善。重点关注:1.刑事司法领域诉讼参与人的信息权利;2.信息化技术对刑事司法的影响。 |
0502Z6 全球教育与文化 |
全球教育与文化 “全球教育与文化”二级学科以比较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作为学科基础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的研究:全球各国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区域性、国际性教育合作;全球教育发展的格局与方向;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与互惠影响;各级各类教育的比较研究;教育的全球流动;教育的国际化、区域化与全球化;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教育倡议和行动计划;全球教育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全球胜任力培养;跨文化教育;教育与全球文明对话;教育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其它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全球性议题。“全球教育与文化”二级学科以外国语言语种为基础,从教育学的学科视角和学科方法论,进行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旨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回应全球教育研究和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发展中对于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别、区域、相关国际组织和全球教育与文化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方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在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扎实的研究方法;具有敏锐的教育问题意识,广阔的学术视野、较强的开拓精神;能用外语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外语写作和听说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性,能反映学术前沿动态,对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者洞察教育实践需求,能与教育实践者进行开放性对话,做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原创性成果;具有在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国际交流以及其它与本学科胜任力相关工作的能力。 |
0502Z7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 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关系 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跨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通过探索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与一般规律,精研性别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与国际组织、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具体议题,培养具有学术志趣、专业功底和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国际关系人才。 欧洲政治与外交 本专业方向要求考生熟悉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与现状、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事欧洲政治与外交、欧洲一体化、欧洲国别研究、欧洲政党政治和中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本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重点关注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互动。在研究议题上,关注国际贸易、国际货币金融、国际投资、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移民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探究这些领域中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动因与政治影响。 中外关系 本专业方向要求考生熟悉中外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事中外关系、中国首脑外交、非洲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区域研究/全球治理与国际传播 本专业方向研究城市、社团组织、企业、媒体等非国家主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影响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社会政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及其相关话语的构建、传播、影响。应用于国家公共外交实践,城市、企业、社会组织的跨国沟通活动,等等。 |
0502Z8 国际传播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
战略传播 战略传播包含政治战略传播、军事战略传播、企业战略传播、品牌战略传播、广告战略传播、公共关系战略传播等非常丰富的内容。战略传播的每个细分领域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内容与理论探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传播手段、工具的快速增多,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开展有效传播成为巨大的挑战,战略传播的研究因此更备受学界和业界的重视。该学科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战略传播思想史:研究中西方战略传播思想的演进。(2)战略传播理论:研究如何整合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整合营销传播等多方面理论,探索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理论。(3)战略传播实务:主要研究运用广告、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等多种方式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该学科方向着重培养智库型的高级战略传播人才以及能够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战略传播教育的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人才。 跨文化传播研究 综合历史学、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语言学、人类学学科积累,在跨文化传播的学说史、理论史和人物史的基础上,并探索建构跨文化传播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基本跨文化素养,建构跨文化理论知识树,以及运用相关理论从事国际传播实践、理论研究和从事跨文化管理的能力,助力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跨文化敏感性。 全媒体国际新闻/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 此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性研究,也是新闻史学科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此研究方向以中国本土发生的国际新闻传播史为对象,探寻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源、演变、阶段性变化等问题,旨在从历史维度,为中国当代国际新闻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供知识话语,同时为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提供学术话语支撑。其研究对象涉及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媒介形态。内容包括:19-20世纪在华外媒对华新闻传播、19-20世纪在华外媒对外新闻传播、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国际新闻传播事业史专题、19-20世纪国人新闻传媒对外新闻传播,以及大众传媒与中西知识话语生产研究等。此研究方向旨在为国家主流媒体培养全媒体高级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和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的人才。 视听传播 视听和影像天然具有跨族群、跨文化的沟通优势,是全球化背景下最具传播力的媒介形态,视听传播聚焦新兴媒介技术支撑下的影像叙事、视觉修辞和融媒传播,探究和揭示新媒体平台围绕视听文本的沟通话语和互动关系。本方向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议题:(1)传统广播电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拓展;(2)新媒体平台的视听文本生产与影像叙事策略;(3)以视听作为主要媒介形态的融媒体内容产品的文本结构与媒介属性;(4)移动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行为与媒介生态;(5)面向全球市场的中国视听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发展;(6)立足于跨文化传播的广播电视与纪录片创作机制与营销策略。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 围绕加强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这一时代课题,以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为重点,深入研究如何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共产党声音、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媒体与计算传播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引发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和全球治理革命,计算传播研究范式成为当下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范式。该方向有机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等计算传播研究方法,揭示新媒体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变革以及国际舆论、全球传播、全球治理中的底层传播规律,提升新媒体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符号与文化传播/体育传播 此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与符号学、叙事学、交流学、媒介文化等学术领域的交叉研究领域。依托国际体育传播与外交研究中心目前承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以及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近年来重点关注国际体育传播与外交研究,尤其是体育与媒介化研究、体育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体育与(去)全球化等。研究内容包含体育新闻与传播、体育公共外交、体育软实力与国家形象、体育文化研究、体育赛事传播、体育符号研究等诸多领域。 全球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社会变迁视域下,系统研究互联网技术和全球化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从国际传播进入全球传播时代,包括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目标、传播路径的变革。在理论维度上,结合新闻传播史料与实践,研究全球传播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在表现,分析全球传播在全球治理中的价值和功能,以及全球传播对推动全球公民社会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在应用维度上,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传播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为这一理念的对外传播提供决策咨询。本研究方向具体包括:全球传播理论;全球新闻传播史;外媒涉华舆情研究;中西比较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传播视野和理论思维,以及从事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传播效果评估研究/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外出版文化研究 该研究领域为国际新闻与国际传播学科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1)区域与国际出版传媒现状,(2)国际出版史,(3)中外出版文化对比研究,(4)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效果评估研究等几个方向。本方向主要培养熟练使用大数据进行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效果评估研究,了解区域国际出版传媒业运营现状,熟悉中外出版文化,掌握国际出版发展的最新趋势、发展特点的复合型、复语型管理人才以及教学科研型人才。 政治传播 中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者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政治文明,也应该有选择性的借鉴、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本方向立足中国并眼观世界,以政治学以及传播学的视野,结合新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展开对政治传播内容、政治传播中介、政治传播主体和客体的探究。具体研究议题包括政治传播基础理论、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全球化与政治传播、新媒介环境中政治传播等。此研究方向旨培养对外传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在高校、科研机构培养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才。 艺术史与艺术传播 艺术史与艺术传播,是国际传播,特别是文明互鉴与交流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该学科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艺术史与艺术传播的理论与方法;(2)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与文明互鉴;(3)艺术创作与艺术传播的关系;(4)艺术考古学。 网络传播与治理研究 网络传播秩序的建构,既需要借助大众传播时代形成的治理理论和规则体系,又需要立足网络传播自身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不断重构新的传播规则体系,不断探索新的互联网治理方案。 本研究方向关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包括(1)互联网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为应对而进行的政策、法规建设;(2)互联网治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比如信息有序自由流动前提下的内容治理问题、尊重和保护个体数据权益情况下的数据有序利用问题以及(3)互联网服务形式不断增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情况下的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现现代化问题;(4)网络安全与文化、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其他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性、地区性问题等。 |
0502Z9 外语教育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 |
外语教育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主要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重点探索切合我国国情、教情和学情的外语教与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提高国家整体外语教育能力为根本目的,力图系统探究外语教育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紧密相关要素,揭示外语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提高国家的外语教育能力。在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协调推进的同时,力图消除学科碎片化研究方式,破解外语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局,提升外语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强化学科体系,掘深并拓宽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振外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研究内容涉及1)外语教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2)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比较研究、3)语言本体与外语教育关系研究、4)外语教师发展研究、5)外语课程研究、6)外语教材研究、7)外语教学研究、8)外语测试研究、9)外语教育技术、10)翻译教育研究等。 语言测试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主要应用语言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开展测评研究,核心议题是效度研究。本研究方向重点探索语言测评的新模式与新方法,以及语言测评对教与学的反拨效应。从事外语测试研究需要熟悉上述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包括语言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掌握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 |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际商学院 |
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注重将现代物流、运营理论与数学、信息、工程方法结合,培养能应用管理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在数据驱动和信息系统支持下的跨越国界、跨越组织边界运营活动中的管理问题,如全球供应链协同生产与库存管理、收益与关系管理、供需网络分析与优化等,适合在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互联网与科技公司、跨国公司运营与供应链管理部门与咨询机构等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数据与商务分析 注重将信息科学、数学、语言学方法与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理论相结合,培养能综合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挖掘、多语言语料库的自然语言处理、跨语言信息处理及管理研究方法,研究数字商务模式的创新趋势与跨文化采纳,政府间信息共享与互联网全球治理,基于多语言、多文化背景消费者的数据挖掘、用户画像和智能推荐,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决策等,适合在高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科技咨询公司等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跨文化管理与传播 注重将信息科学、数学、语言学方法与管理、传播理论相结合,培养能运用多语言语料库的自然语言处理、跨语言信息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基于多语言信息传播的传播网络分析、精准信息推送、與情预警、品牌感知监控,基于语言和非语言的跨文化沟通、商业文化认同感知,跨文化组织行为等前沿问题,掌握极佳的沟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综合决策能力和战略发展眼光,适合在高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国际组织、新闻机构、管理咨询机构等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智能会计与金融科技 注重传统会计和金融理论与数学、信息科学方法相结合,培养能运用数学建模、数据计算分析与挖掘、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方针模拟等方法创造性地研究会计、财务、金融等发展中遇到的最新问题,数据驱动和商业智能系统支持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信息披露、财务决策、公司治理、金融安全、资产定价、交易策略设计以及金融风险度量与管理等问题。适合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证券投资、管理咨询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智慧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语言科学与全球商务 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多语种优势,注重使用文本分析、情感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多模态处理、社会网络、知识图谱等方法,结合经典的统计、计量、优化方法,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或以语言学揭示的规律为手段,研究经济、管理的现象和行为。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对贸易、金融、管理、并购、投资、风险等全球商务活动以及话语体系、治理体系等全球治理机制的影响。培养具有高度的语言和文化敏感性,深度掌握信息技术,具备在复杂条件下进行决策和预测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适合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投资、国际组织、管理咨询、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 数据科学与全球治理 针对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世界经济复苏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注重应用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统计学及人工智能等方法和技术在全球治理领域的研究,在新兴技术与创新发展、国际贸易与全球产业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形成了交叉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特色。培养学生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方法探索全球治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全球贸易政策、全球产业链、国际投资、全球公共卫生政策、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等相关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熟练应用数据科学中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和支持全球治理规律识别和规则建立,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全球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