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跨考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 考研论坛/2013-11-04

跨考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经验
考研论坛 flsyz2011-05-30

  1 说说我自己

  德尔菲神庙上有句话:认识你自己。孙子亦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出选择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认识自己。我是吉林省人,男,中学时代在老家学了6年日语,06年进入北京上大学,本科在魏公村西口的一所外语类大学日语系(大家都知道哪儿了吧),是211,不是985。10年考研,考的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属于跨学校、跨专业的两跨考生(如果跨地区就是三跨了)。现在处于拟录取后的调档阶段。当然希望最终能进入燕园。

  本科期间无甚建树,综合评估中等。没得过学校的奖学金,大二时去日本交换留学一年,得过日本学校发的一个补助性奖学金。得过一次国内的省市级文学奖。担任的最高职务是班级报箱管理员,没参加过校内官方性质的社团和大型活动,每年都得“好人奖”(优秀团员)。

  本科期间主要时间都是在看书(不是教科书,是自己的闲书)。最大的兴趣是逛旧书店和露营。智商中等偏上,情商中等偏下,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好,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

  总的来说属于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种人。

  2 我的成绩、政治外语两门的复习方略

  我考的是北大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不是中文系的)。

  101政治:59分 203日语:87分 666文学理论:102分 913世界文学史:119分。总分367,列该专业考生第二(共约40人)

  论坛上总有人说xx大学第一考了400多分,北大介太低了,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文学类多是各大学自主出题,难度不同,评分标准不同,本来就没有可比性。您就是xx大学考了480分,也上不了北大清华不是?

  文学理论和世界文学史两门,我将在以后大篇幅具体介绍,这里从略。

  关于政治:我的政治显然是个低分,所以只好说些经验教训。有人说政治是忽悠人的,但我以为,既然考这个,就得学吧。若有鸿鹄之志,何必蛰居于此?当然也有人说北京压分了,但是不也有80多分的考生吗?主要还是我能力不足。事实上,如果把我投入考研的精力算作十分的话,政治我最多投入了两分。论坛上有很多红宝书啃了三四遍的考生,我看了多少遍?一遍都没有。如此想来,能考到这个程度还算侥幸。

  所以我的第一点建议就是一定要重视政治。十分精力至少要投入三分以上。我本是文科生,以为政治不过尔尔,实际上这门考试几十年来已经被千锤百炼,单就考试来讲,是非常成熟的科目,投机取巧是要不得的。

  第二点就是补习班的问题。我当时为了挤出时间复习专业课,9月份报了导航的秋季强化班,陈先奎、张俊芳、徐之明等人讲课。最初的想法是帮我总结,节省时间。事实证明丫就是一帮骗子,复习的套路和最后考的完全不同,而我的复习全是按照导航的资料来的,最后政治折戟沉沙,上了大当。

  所以第二点,我奉劝11年的考生,谁都不要信,就信红宝书。看上三四遍,配合一套习题,最后加一套冲刺题,要远胜过补习班。论坛上只看红宝书的考生,好像大多也取得了好成绩。

  关于外语:今年英语偏难,而我是跨专业考试,可以用我的老本行日语作外语,占了一些便宜。但是87分的成绩也让我丢人到家,毕竟我是科班出身,学过十年日语,考完之后觉得至少能上90分。可以这么说,考研日语的难度就是我以前高中月考的水平,非常非常简单。当然这是对我而言,对于其他人怎么样呢?

  如果你想考203日语的话,我想,对于本科就是日语系的同学来说,如何学日语自有你的一套方法,不用我多说。要诀是考试时要尽量降低自己的智商,不要以为题中有什么陷阱,这不是日本人出题。对于本科不是日语系,但英文不是太好,想用日语取得优势的同学,我首先要提醒你们,如果初试用日语,复试的口语和听力也是要用日语的,而口语和听力往往是你们的拦路虎,有可能复试被刷。其次,我建议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日本语听力》1-4册练习听写,我高中期间用过此书,可大幅提高听说读三项功力,非常好用。外语是慢功夫,如果你有志于用日语考试,现在就开始吧。

  3 为什么考研?

  了解了自己,面临毕业的抉择,发现本科生的出路无非有四:考研、出国、公务员、企业。该如何选择呢?

  客观上,我大二时赴日留学一年,深感断无再次留学之必要;我不是党员,公务员也不是首选;每天挤地铁上班更让我讨厌。同时我的父母有一种“知识崇拜”,非常鼓励我读研。他们认为读书才是正道。我家里算是接近小康,按照现状父母也可安享晚年,因此没有后顾之忧。

  主观上呢,其实我逻辑思维一般,不太适合搞学术研究。如果搞文学创作,也不见得能达到大师的水准,前面说了,我虽有好的想法,却写不出来。但是我喜欢读书。我每次读书,世界就安静了,如入无我之境。我没禅定过,但觉得应该差不多。复习时读过《九三年》,这本书融入了雨果毕生的精华,每每到精彩之处,不由得拍案叫绝,这种感觉非常好。我想考研能尽量延长我的读书生命,这算是我考研的动机吧。

  然后就是想考什么专业的问题。我已经读了十年日语,再学下去只能啃《万叶集》一类的书才有出路(日本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已经饱和),如果啃《万叶集》就要去日本念个博士,真是没有这个心力。我只是想读书而已,也很讨厌每天用日语来思考。思来想去,还是比较喜欢文学创作一类有想法的、创新的工作,因此决定跨专业,考文学。(我们学校外语专业拿的是文学学士学位,但实际上是应用语言学,就是口语好,文学的课程一概没有,从专业上说肯定是跨专业)

  4 我为什么选择北大外院

  既然决定了要考,那考哪里呢?我定了三条标准:1 是北京的大学(北京真是个好地方,这是心里话)。2 要比我现在的学校好。3 文学类要出色。这样的在北京只有两所,北大和北师。

  最初的选择是北大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的文学创作方向,连《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都买好了。后来发现这个方向两年才招了一个,还要考恐怖的大综合,心里就打退堂鼓了。接下来瞄上了北大中文系的比较文学,不用考大综合,但是一年就招2个,而有6、70人考,比现当代还激烈。而北师的比较文学没那么惨烈,还给参考书。我以前看过王向远老师的书,很是佩服,所以又有意报北师。

  如此犹豫不决,突然看到北大外院还有一个比较文学专业,仔细查了一下,不仅给参考书,每年还招5、6个,而只有30多个人报。缺点就是在网上找不到完整的历年试题。

  我把能弄到手的资料合并分析。发现北大中文系的题覆盖面广,问的深,招生少,报的人多,有登天之难。北师的题覆盖面广,但很基础,招生多,报的人也多。而北大外院的题三个字便可概括:偏、难、怪。但是录取比例可是大大的高。如此权衡再三,毕竟我本身是学外语出身,外院的比较文学也算半个亲戚,北大和北师之间还是倾向于北大,就选择了北大外院的比较文学。

  因为我还没到北大听过课,无法比较外院和中文系的差距。如果你不是特别追求北大中文系的名声,而且外语不错,我想北大外院的比较文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5 关于应届跨考的复习进度的安排

  如是,我要开始复习了。关于复习的进度,我认为不宜过早,更不宜过晚。太早容易无法持久,太晚则不能完整复习。当然,有人复习一年半终成正果,有人11月18号才开始也考的不错,这个绝对是因人而异。

  我认为,现在是5月份,就是11年应届考生的大三下学期,此时开始准备最是合适。5月份应该做的是我前面说的,选好学校,搜集真题和各路信息。而6月份是年度的期末考试,各种事情都很繁忙(当然如果是往届生没有这个问题),应该把考研放一放,集中精力解决学校的事,为以后解决后顾之忧。

  然后7月是复习真正的开始。我选择的是暑假回家复习,因为东北夏天很凉快。缺点就是难于集中精力。留在学校则可去自习室。7、8二月的暑假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必须在此时完成专业课的第一轮复习。这个时候不要看政治。

  进入9月,回到学校,我建议等红宝书一出,马上开始复习政治,在9月完成红宝书第一遍。9月就是集中精力看政治,搜集信息

  10-12月这三个月,是决定考研成败的第二次机会。对于应届跨考的考生,上了大四,这三个月又要应付学校的破事,又要复习,会非常焦急。但无论如何,务必把重点放在专业课上,看细看精,至少两轮。同时10月做政治的大本习题,11月看时事,12月再看红宝书,1月做冲刺卷子,不可荒废。

  注意,因为外语对我来说相对简单,我无法提出什么切身的体会,各位还要自行拟定外语的复习计划。

  上面说的,是每个月的复习进度,那么每天该如何呢?

  首先,既然决定考研,那就没有礼拜六礼拜天。可以每周拿出一天来休息,但我并不建议。其次,每天要不要早起,这个见仁见智。有的人是夜猫子,有的人是百灵鸟,我本人并不早起,每天9点多才起床,复习基本都是在下午和晚上。因为我晚上8-12点思维最活跃,所以安排此时复习专业课。大家还是要按照自己的状况来制定计划。

  论坛上有考研时间表可以参考,还有考研倒计时器,很有意思。

  6 我的复习过程和初试

  下面说下我自己的复习过程,前面的算是一般性,我这个算是个个案吧。

  如前所述,5月份时我选好了学校。6月份迫不及待开始复习。但是因为我曾留学一年,回来需要补很多课程,所有的考试都挤在6月,所以复习效果也不好。当时是每个晚上都要上课,弄得身心俱疲。因为我是跨专业考试,从没上过文学方面的课,以为一上来就看参考书目恐怕不太好,就先用朱维之的《外国文学简编》打底。其实这本书充其量可以给爱好文学的人做个普及,达不到教材的水准。这本书基本对我没什么帮助,就是梳理一下,结果是整个6月仿佛什么也没干。

  7月我选择回家复习。这就需要背很多书回家。李赋宁版的《欧洲文学史》实在太沉,就带了杨周翰版的,事实证明是个大错误。两个版本之间差异太大,老版用的还是苏联的文艺观,害我不浅。与此同时,我每天在市图书馆攻读以前没看过的世界名著,从《伊利亚特》看到了《浮士德》。

  这期间还有一件喜事。我和一个中学时的死党聊天,说起我要报考的学校,他的亲学姐居然也在那里!我大喜过望,于是请二人吃饭,席间得到了不少一手情报,受益非凡。同时学姐建议我看李明滨的《世界文学简史》和孟庆枢的《西方文论》。学姐是保研的,这两本书都不是考研的参考书目,但是内容简明易懂,对于跨考帮助巨大。可惜我回到北京才着手找这两本书,耽误不少时间。

  福兮祸之所伏。7月进展非常顺利,8月时惰性就来了,不仅复习没有进展,名著也没看多少,每天吃喝玩乐,这就是呆在家里的坏处。9月回到学校傻眼了,还有海量的文学名著没有看,4个月内断断是看不完的。

  考文学的都知道,如果看过原文,答题是非常有底气的。但这时也顾不得了,我果断决定不再看名著。有人提议看节选,我并不认同。

  9月一开始,买了红宝书,又报了补习班,红宝书就没怎么看,一心等着辅导班总结。前面说了,上了大当。同时开始做未来4个月的规划,决定专业课用6分力,政治用3分,外语用1分,并列出每日的时间表。实际上是专业课用了7分多,政治不到2分,外语不到1分。

  专业课有两门:世界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假期一直在看文学史,因此9月一开始先把李赋宁的《欧洲文学史》过了一遍,做出一本比较详尽的笔记。这个非常管用,以后都靠着笔记复习,不用翻书了。东方文学方面参考书给的太厚,自己选了一些杂书(这个我会在第二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不必焦急)。
2014考研政英短期抢分特训班 迅速提高分数!



本文共2页12下一页

相关话题/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