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4年学术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26

 

学科专业名称:哲学(专业代码010100)
报考条件:少量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
         

专业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人文学院哲学一级学科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涵盖以下4个二级学科专业:1、马克思主义哲学;2、中国哲学;3、科学技术哲学;4、媒介文化与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代码010101):本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等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探讨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文化素养与人生智慧的宽口径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毕业后既能在高校、科研部门胜任教学与科研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单位、文化教育宣传机构胜任管理工作。
2、中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2):本专业设有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西方哲学与文化比较、中国艺术哲学与美学等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专业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近现代哲学,注重从哲学层面揭示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并探讨中西思想文化的异同,梳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化转换中的价值和趋势等问题。中国哲学专业培养和造就具有扎实的传统哲学功底、宽广的现代哲学视野、涵摄中外而古今会通、理实交融而返本开新的创新性人才,使之胜任高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机关、文化、出版部门的专业、管理工作。
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代码:010108):本专业设有科学思想与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与管理、交叉科学与新学科等研究方向 。本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文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坚实的科技哲学理论基础和科学技术学(STS)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能力的文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具有宽广灵活的就业适应面,既可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新闻与出版、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还可以在社会急需的新学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宣传或管理等工作。
4、媒介文化与哲学:本专业以融合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新媒介形态下文化传播模式,探索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融合文化的社会价值,并考察新媒介生态下的文化哲学核心命题的宏观演化、深度拓展及前景反思。本专业在网络传播、科学文化、新媒介文化、科学与艺术、公民科学素养、媒介融合等多个领域具备研究优势,在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社会文化语境、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危机传播与社会网络及心理反应、知识管理、新媒介艺术美学、国际科学文化指标和测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注重文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坚实的文化哲学理论基础和新媒介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文理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具有宽广灵活的就业适应面,既可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新闻与文化出版、新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事业策划与管理,还可以在社会急需的新学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宣传或管理等工作。
 

硕士研究方向 硕士考试科目 覆盖范围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3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唯物论、辩证论、认识论、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李秀林,人大出版社,2004年第5版。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矛盾论》。
4) 《实践论》。
5)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中国哲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24 中国哲学史
839 西方哲学史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国哲学发展的新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哲学的新发展。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等基本问题的观点及其持续与发展。 1) 《中国哲学史》(上、下),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人民出版社。
2)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科学技术哲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3 数学三或614 科技通史
826 科学技术哲学

1) 科技通史:中西科技史基本内容,重要科技史事件、著作、人物思想及其评论。
2)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西方科学哲学基础知识。

1) 科技通史:王鸿生著《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科学技术哲学:栾玉广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中国科大出版社2007年第3版。
4) 媒介文化与哲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16 媒介文化
824 科学传播学
1) 媒介文化:主要包括媒介在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
2) 科学传播学:主要包括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科学文化、科研伦理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1) 媒介文化:《认识媒介文化》,尼克.史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媒介文化十二讲》蒋原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科学传播学:《科学传播导论》,黄时进,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科学传播读本》,刘华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复试形式与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复试形式为面试。复试内容为唯物论、辩证论、认识论、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原则。
2、中国哲学:复试形式为面试。夏商周以来中国哲学的发生、发展与繁荣;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新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哲学新发展。西方哲学关于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基本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与持续,以及就此展开的争论。
3、科学技术哲学:复试形式为面试。包括综合学术能力测试、计算机应用与英语水平测试等三个环节。
4、媒介文化与哲学:复试形式为面试。包括综合学术能力测试、计算机应用与英语水平测试等三个环节。

 

学科专业名称:英语笔译(专业学位)专业代码055101
报考条件:本科毕业两年, 在职培养, 定向招生
         

专业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名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 , 是国务院学位办2007年设立的硕士专业学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本专业开设翻译概论、笔译理论与技巧、翻译批评与赏析、文化笔译、科技笔译、商务笔译、计算机辅助翻译、中英语言对比、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

 

硕士研究方向 硕士考试科目 覆盖范围 参考书目

1) 英语笔译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11 翻译硕士英语
357 英语翻译基础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1) 翻译硕士英语:主要考查大学本科所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内容主要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总分100分。
2) 英语翻译基础:指定参考书目所涵盖的英语翻译知识和技能。总分150分。
3)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主要考查考生汉语写作能力和百科知识。百科知识主要涉及一些时事、中外文学、历史、地理等常识。总分150分。
 

1) 翻译硕士英语:无指定参考书目。
2) 英语翻译基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3)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无指定参考书。

 

复试形式与内容
复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
笔试:主要考查考生词汇、阅读理解、英语写作、英汉互译等语言技能。
口试:主要考查考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了解考生专业硕士学习阶段的一些相关信息

学科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专业代码055200
报考条件:应届本科生只接受推免生;参加统考的考生应为工作两年及以上的在职人员(以相关合作单位的定向培养人员为主)
         

专业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而特别设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学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主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开展,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双证(毕业证、学位证)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方向 硕士考试科目 覆盖范围 参考书目

1) 新闻学
2) 传播学
3) 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4 英语二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50分)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50分)

 

1)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采编与实务,大众传播及其应用。
2)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学基本理论、传播学基本理论。

 


 

1)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新闻学概论》(第4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新闻采访与写作》(修订版),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复试形式与内容

学科专业名称: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专业代码065100
报考条件:本科毕业且具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以为协议单位定向培养为主。
         

专业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教育部首批“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CHM)授予权,同年建立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中心。本专业依托本校科学技术史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和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二级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在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学方面形成了成熟且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本专业文理兼收,目前主要以为国内协议单位培养在职人员为主,毕业生能够胜任文物保护、藏品管理、博物馆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考古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协议单位包括高校、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出版机构、社团组织、文物商店和拍卖行等。

硕士研究方向 硕士考试科目 覆盖范围 参考书目

1) 文物保护
2) 文物修复
3) 藏品管理
4) 博物馆管理
5) 博物馆陈列设计
6) 科技考古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4 英语二
348 文博综合

文博综合:本单位自主命题,包括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学、考古学、科技考古学基础知识。

1)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博物馆技术》,格林?汤姆森,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复试形式与内容
以面试为主,根据考生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内容有所侧重,重在考查考生大学本科阶段所学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
备注:交叉学科知识背景

学科专业名称:科学技术史(专业代码071200)
报考条件:文理兼收,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接受推免生。
         

专业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本学科点建立于1981年,是我国最早拥有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最早的科学技术史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是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科重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自建立以来,在物理学史、天文学史、生物学史、近现代科技史、科学思想史、中外科学交流史、科学技术与社会、同位素考古、古资源工程、材料考古、农业考古、传统工艺及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尚无本科教育,所有考生均为跨专业报考。本学科文理兼收(接受推免生),优秀硕士生可以提前免试转博,优秀博士生可公派出国联合培养。毕业生就业以高校、研究所、文博考古学术机构、出版、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为主,从事科技史、科技政策、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等工作。

硕士研究方向 硕士考试科目 覆盖范围 参考书目

1) 自然科学史(含学科史、综合史)
2) 技术史
3) 科学技术与社会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01 高等数学B 或613科技史议论文
825 科学技术史概论
 

1) 科技史议论文:科学技术史重要事件分析评论和写作能力。
2) 科学技术史概论:科学技术史基础知识。
3) 高等数学B:参考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相关科目。

1) 科技史议论文:无统一参考教材,重在考查考生在掌握科技史知识的基础上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 科学技术史概论:《科学简史》,石云里,北京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陈美东等,青年出版社,2009第二版。
3) 高等数学B:参考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相关科目。

4) 科技考古
5)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01 高等数学B 或 612 考古与文化遗产议论文 或 611 考古学通论 或 625 普通化学 或 626 普通生物学
823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知识综合
1) 考古与文化遗产议论文: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重要事件分析评论和写作能力。
2)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知识综合: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3) 高等数学B:参考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相关科目。
4) 其他:无。
1) 考古与文化遗产议论文:无统一参考教材;重在考查考生在掌握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知识的基础上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 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普通化学: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4) 普通生物学: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5)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知识综合:《科技考古学概论》(下编第十~十三章中涉及的理科基础知识),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文物保护学》,王蕙贞,文物出版社2009。
6) 高等数学B:参考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相关科目。
复试形式与内容
以面试为主,根据考生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内容有所侧重,重在考查考生大学本科阶段所学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

相关话题/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