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体力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工程中所提出的力学问题,覆盖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固体力学与结构材料、机械、土木、交通、航天、航空、能源等多个学科和专业密切相关,侧重于在上述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例如大跨桥梁结构、机械和汽车工业、建筑结构、道路结构、飞行器结构、水利工程。
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较为深厚的力学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工程结构问题,完成工程结构中的力学建模、分析、计算、实验和设计等工作,具有坚实的工程结构的分析、设计、制造和修补的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程单位、制造业、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和兵器研制部门等的力学分析、结构设计、科技开发、软件系统开发和应用工作,也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 工程结构数值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工程
b. 工程结构疲劳断裂与车辆力学分析
c.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
d. 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
e. 工程结构实验技术及应用
f. 工程力学动态模拟
导师:牛忠荣、刘一华、盛宏玉、王左辉、李和平、周焕林教授; 鲁付俊教授级高工(兼) ;高玉华、巫绪涛、李昊、吴枝根、孟益平、胡宗军副教授
2、工程力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工程中所提出的力学问题,建立工程结构分析的力学模型以及工程科学中的数值分析方法,将力学与工程结合起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程力学专业主要以土木工程为背景,从中提炼并解决工程力学问题,服务于土木工程教学与科研,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力学人才。本专业主要以工程结构稳定与振动、智能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工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分析与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为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
a. 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
b. 工程结构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c. 大跨度桥梁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d. 桥梁结构健康检测与加固
e. 大跨度桥梁施工过程的仿真分析
f.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导师:王建国、完海鹰、方诗圣、王左辉教授;王慧、何沛祥、柳兆涛、董满生副教授
3、岩土工程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业工程、国防与人防工程等众多工程领域内涉及地面及地下岩土介质的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内容有:岩石与土基本力学特性、边坡加固与深基坑支护、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基础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地基处理、岩土动力学及工程减灾、环境岩土工程与岩土工程数值方法等。
主要研究方向:
a. 岩土力学与数值方法;
b. 高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与加固技术;
c. 地下结构计算理论;
d. 基础工程及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e.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f. 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及地基处理
导师:朱大勇、王国体、钱德玲、臧德胜、汪明武、黄铭、王国强、葛晓光教授; 杨成斌教授级高工;李凡副教授;汪鹏程博士
4、结构工程专业
本学科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以及高层配筋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以及结构的主动、被动控制和抗震加固设计。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能力谱分析方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s)和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的改进研究。在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结构拟动力试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高性能和再生混凝土技术、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地位。
主要研究方向:
a. 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理论及应用;
b.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论及应用;
c. 结构动力分析及抗震抗风;
d. 工程建设管理;
e. 土木工程材料及结构加固改造;
导师:叶献国、柳炳康、完海鹰、牛忠荣、盛宏玉、钱德玲、詹炳根、周安、陈道政、周焕林教授;徐勤教授级高工;黄慎江、孙昌玲、肖亚明、高玉华、关群、何沛祥、吴春萍、沈冯强、扈惠敏、齐明超、陈丽华、王辉副教授;王静峰副研究员;王章虎、鹿中山、孙洁高级工程师;种迅博士
5、市政工程专业
市政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经济运行及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给排水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城市系统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本专业培养给排水工程?建筑消防科学与技术、环境模拟与CAD、矿山给排水工程与技术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a.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与技术;
b. 建筑消防科学与技术;
c. 环境模拟与CAD;
导师:陶月赞、徐得潜、王军、沈致和教授;祝健、袁守军、苏馈足副教授;胡真虎副研究员
6、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
本学科以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为基础,针对暖通空调系统及设备、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燃气输配、建筑热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培养人工环境及能源利用研究与控制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主要研究方向:
a. 暖通空调系统及设备;
b. 建筑节能技术;
导师:沈致和教授;祝健、贾莉莉副教授
7、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桥梁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和交通及航运工程等。本专业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和防爆,工程结构隔、减震与震动控制,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鉴定加固,岩土工程灾害诊断与防治,城市综合防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 工程结构与抗震、抗风和防爆;
b. 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
c.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鉴定加固;
d. 岩土工程灾害诊断及防治;
e. 城市综合防灾;
导师:柳炳康、叶献国、朱大勇、完海鹰、钱德玲、盛宏玉、高 飞、汪明武、刘一华、詹炳根、周 安、陈道政教授;黄慎江、肖亚明、孙昌玲、李凡、李昊、耿淑伟副教授
8、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和工程建设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及工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目前主要开展桥梁结构设计理论、组合结构桥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隧道工程的设计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桥梁与隧道工程建设输送高级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a. 城市道路与桥梁;
b. 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理;
c. 现代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施工控制技术与桥梁信息技术应用;
d.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技术;
e. 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导师:王建国、朱大勇、王国体、汪明武、方诗圣、臧德胜、周安教授;杨成斌教授级高工;蔡敏教授(兼);殷永高、孙敦华教授级高工(兼);叶少有、汪莲、胡成、何沛祥、李凡、杨树萍、扈惠敏、巫绪涛副教授
9、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专业培养水资源系统工程?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水旱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较为深厚的水文与水资源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水问题,完成水问题中的专业建模、分析、计算、实验、规划和设计等工作,具有坚实的水文水资源分析、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水利工程单位、水利设计院、水利科研院所等的水文水资源系统分析、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 水资源系统工程;
b. 水电站经济运行与动能经济;
c. 水环境系统工程;
d. 水旱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
e.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经济分析;
导师:金菊良、陶月赞、徐得潜、王军、汪家权教授;谭炳卿教授级高工;李兴旺教授(兼);张礼兵副教授
10、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
本专业以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为基础,培养工程水力学?冰水力学、环境与生态水力学、渗流模拟与控制、暖通空调系统中的水力学问题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a. 河流模拟
b. 给水管网优化
c. 给水排水系统中的水流问题
d. 地下水渗流模拟与控制
导师:王 军、陶月赞、沈致和、徐得潜教授;虞邦义教授级高工(兼);祝健副教授
11、水工结构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及其他水工程领域内建设物与构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过程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培养从事水工结构设计、科研与教学的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内容有:水工结构应力变形与稳定分析,土石坝与堤防工程、混凝土重力坝、高拱坝、水工水力学、水工模型试验、水工隧洞与地下厂房、水工钢结构、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水工建筑物病害治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
主要研究方向:
a. 重力坝及高拱坝稳定与变形分析;
b. 土石坝稳定、变形与渗流分析;
c. 水工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d. 水工结构加固与检测;
导师:朱大勇、王国体、黄铭教授;叶少有、王慧、汪莲、魏松副教授;汪哲荪高工
12、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水利水电规划利用与管理?水利水电系统工程、水电站及水工结构、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在水利水电系统工程?工程水力学及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抽水蓄能电站经济运行及经济效益分析等研究领域具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
a. 水利水能资源规划与水利经济;
b. 水利水电系统工程;
c.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理;
d. 工程水力学;
e. 生态水利;
f. 水利水电工程除险加固;
导师:徐得潜、陶月赞、金菊良、王军教授;叶少有、汪莲、王慧副教授
13、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隶属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主要培养精密工程测量与现代误差理论、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测绘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应用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测绘专业高级人才。
本专业招生主要面向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与技术及土建、水利、土地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和地方测绘主管部门从事基础测绘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城市规划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等行业的工程测量;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运载工具导航、遥感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的技术工作;并可在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a.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测绘技术;
b.精密工程测量与现代误差理论;
c. 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应用;
导师:高飞教授;胡小华、张迁教授级高工(兼);李晓莉、吴兆福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