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2
本学科导师组成员:王效山、陈礼明、汪兴生、胡容峰、鲁传华(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效山,男,本科,教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先在重庆,西南合成制药厂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和总工程师。主要工作内容为:生产工艺改进,中间体研究,新产品研制,全厂生产工艺管理等。1977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药学系任教师,承担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创建制药工程专业和药剂学硕士点。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安徽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药品申评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化学药物的结构修饰改造。已完成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正进行三项一类新药的研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等。主编“制药工艺学”(北京科技出版社)、“制药工业废弃物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中华医药研究与实践”(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等著作,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
已完成的研究课题:①叶绿素锌的研制;②“唐人康”的研制,并已工业化生产;③氯苯那敏合成工艺的该进,已应用于工业生产;④双氯灭痛合成工艺的改进,已应用于工业生产;⑤马沙拉嗪制备新工艺的研究;放大试验研究已完成;⑥甲硝唑合成新工艺的研究,放大试验成功,并应用于工业生产等。
在研课题:①新藤黄酸活性成分研究,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并已立项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②益母草活性成分研究,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③魔芋活性成分研究,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药;④诺氟沙星结构修饰;⑤甘草酸结构修饰等。
陈礼明
汪兴生
胡容峰,女,39岁,硕士,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剂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硕士学位。现任安徽中医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中华国际医药杂志》等杂志编委。
在药学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十四载,主讲药剂学,注重教材建设,主编了《药剂学实验与指导》,坚持教书育人,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多年来一直从事药剂学实验研究工作。曾从事过胰岛素直肠给药系统的研究,小儿高热灵微型灌肠剂的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心痛灵胶囊、法莫替丁缓释片和银杏叶注射剂的研制工作。是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药足浴透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省教委科研项目——中药“脑络通”治疗脑缺血的药效学及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开发专项——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新药脑络欣通胶囊的研究的主要技术骨干。主持了胰岛素缓释给药系统——注射用胰岛素微球的研制工作。曾主持了逍遥口服液、法莫替丁颗粒剂、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氧氟沙星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克林霉素磷酸酯等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工作。
2001年以来承担了研究生的培养和带教工作。尽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主要的研究方向: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包括速释固体制剂的研究;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脂质体、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开发等。
鲁传华,男,1956年生,硕士,教授。
科研经历: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类血卟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高分子LB膜的研究以及纳米微粒的制备等科研工作。本人曾获得并主持和参与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省‘十五’科技攻关等多个项目;多年来一直从事于中药新工艺、新剂型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先后在药学及化学领域发表文章近30篇,其中有多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所收录。
教学情况:担任理论性较强的物理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的教学任务,参与编写《物理化学》等教材多本。
研究方向:(1)纳米及超微细药物分散体系的研制;(2)中药生产及其剂型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3)医药高分子材料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