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民
性别:
男
专业名称:
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
社会语言学、翻译学
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办公电话:
办公传真:
实验室主页:
通讯地址:
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政编码:
230036
张宜民,男,1975——,安徽庐江人。2005年6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来到安农大外语学院工作。2006-2016,讲师职称;2016年底,获副教授(特任)职称。2018年12月底,获副教授职称。2018年5月考取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2018年9月在读至今。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2005年起至今主讲如下课程:大学英语、英语写作、高级英语写作与视听说、科技英语翻译与阅读、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科技英语翻译与写作、研究生英语精读;并且,06至11年曾承担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语言学,翻译学等;近年来,为了扩展研究视野,正逐渐将中国历史、英国历史与社会语言学结合起来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4项厅级及校级课题,如:1. 软环境建设下的合肥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研究(合肥市2015年社科规划课题);2. 高中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衔接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3012));3.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语言环境规划(安农大繁荣发展哲学社科基金项目(2010zs22));4. 禅宗话语的语用研究(安农大2007年校长青年基金项目)。参与了4项课题,如: 1. 安徽省汉英公示语与公共治理研究(2011年安徽省社科联课题(B**));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2012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科项目(皖-032-A));3. 《论语》英译的多视角融合研究(2014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40));4. 基于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农林翻译教学平台(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
主要科研成果:
任讲师及特任副教授以来,公发表论文20篇。
I.科研论文二类、三类及四类成果
(I)2016.12获聘副教授以来
[1]张宜民. “封建+X”系列术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10):5-8.
[2]张宜民.房产广告英文失范问题及语言的装饰功能[J].宜春学院学报,2018,40(01):72-75.
[3]张宜民.横纵理论与科技术语翻译选词问题[J].昆明学院学报,2017,39(05):123-127
[4]张宜民.科技术语翻译中的选词问题探讨——以“转基因”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7,36(08):86-89.
[5]张宜民.城市软环境与街道多语路牌书写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5):115-117.
(II)2016.12获聘副教授之前 (2006.07-2016.11讲师职称)
[6]张宜民.佛教跨文化东传与中国佛寺命名[J].学术界,2016(05):196-205. CSSCI
[7]Zhang Yimin.Rationalityin Irrationality’s Clothing——Inference of Zen Koans bythe Theory of Indirect Speech Act[J].学术界,2015(09):296-302. CSSCI
[8]张宜民,胡作友.农业高校生源基地建设下的高中与大学英语写作衔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9):131-134.
[9]张宜民,胡作友.嫁接农业谚语与大学英语习得农业专业化转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143-13146+13148.
[10]张宜民,胡作友.理解是英语农业谚语汉译的灵魂[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421-8423.
[11]张宜民.我国省级粮食局网站域名使用现状调查[J].农业网络信息,2012(04):82-85+88.
[12]张宜民.中国省级农科院网站域名使用现状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06):297-302. CSCD扩展版
[13]张宜民.农药类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28-22829+22847.
[14]张宜民.论礼貌的互谅与第三方评判[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23-25.
[15]张宜民.汉英詈语的语音特征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3):70-73.
[16]张宜民.试论大学英语语法口诀教学——2004年新大纲下的语法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297-300.
[17]张宜民.图式理论和CET-4听力教学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88-190.
[18]张宜民.汉英詈语的以言行事方式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64+286.
[19]张宜民.是“贴士”还是“提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3):88-89.
[20]禅宗语录的独特言说方式[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12).
II.教学论文成果
(18)图示理论和CET-4听力教学策略.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5期. 四类.
(19)试论大学英语语法口诀教学——2004年新大纲下的语法教学探索.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8期. 四类.
III.参编教材成果:
1.大学英语阅读拓展(第1册). 2013.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 978-7-109-17901-1.
2.大学英语快速阅读(第一册). 2009.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 978-7-109-17901-1.
代表性论文论著:
(1)佛教跨文化东传与中国佛寺命名.学术界,2016年第5期.(CSSCI)二类
合肥市2015年社科规划课题和2014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40)成果
(2)RationalityinIrrationality’sClothing——InferenceofZenKoansbytheTheoryofIndirectSpeechAct.学术界,2015年第9期.(CSSCI)二类
合肥市2015年社科规划课题和2014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40)成果
1.第一篇代表作RationalityinIrrationality’sClothing——InferenceofZenKoansbytheTheoryofIndirectSpeechAct于2015年9月发表在CSSCI期刊《学术界》(英文版)上第296-302页,共7页。
该文以“间接语言行为”理论来分析禅宗公案中使用的看似没有逻辑的措辞,解释了禅师刻意使用语言迷宫背后的语用逻辑。该文于2015年12月获“2015年安徽省外文学会论文征文三等奖”。
2.第二篇代表作《佛教跨文化东传与中国佛寺命名》发表于《学术界》2016年第5期,第196-205页,共10页,一万两千字。
该文从跨文化角度来讨论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佛寺名称并未引起研究者们重视,以中国佛寺命名为切入点的佛教中国化研究几乎没有。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本身分属两种异质文化,佛教跨文化东传必然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为了适应中国文化,佛教跨文化传播策略经历了漫长的依附、抗争和融合过程,最终在文化形态、修行方法和政治上实现了中国化,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特征。中国佛寺名称极好地体现了佛教与中国的自然、王权、儒道思想和语言符号的融合,具有明显的孝亲、忠君、爱国的儒家入世精神。本文实证分析了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和藏传佛教寺庙的名称,说明了来自于异质文化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自然环境、儒家孝道、家国观念和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