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0
丁放,男,1957年10月生,安徽省淮北市人。高中毕业后曾当过知青和煤炭工人,1978年2月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为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先生;1993年9月至1994年8月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导师为袁行霈先生;200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刘崇德、詹福瑞先生。
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两度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
1999年被遴选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8年成为安徽省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99年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成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现招收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005年被聘为“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
出版学术著作多种:
1.《中国诗学通论》(袁行霈、孟二冬、丁 放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996年再版;
2.《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金元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唐宋词概说》(丁 放、余恕诚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历代爱情诗名篇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再版,析为《历代恋情名篇赏析》、《历代离情名篇赏析》两册;
6.《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5年修订再版,执笔5万字(魏、晋诗歌部分)。
7.《高岑体诗选》,丁 放、曲景毅选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
1.《大历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文学遗产》摘编;
2.《试论大历十才子诗歌的思想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3.《简论大历十才子的主名暨古代文士齐名的原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4.《试论中国诗文中阳刚阴柔美的嬗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5.《论词论的产生及其在五代北宋的发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6.《试论宋代理学家的诗学理论》,《安徽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丁 放、孟二冬撰;
7.《王若虚对金代诗学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丁 放、孟二冬撰;
8.《试论苏轼的美学追求》,《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孟二冬、丁 放撰,国家重点级);
9.《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国家重点级);
10.《晚清政治风云中的吴保初》,《安徽史学》1995年第1期。
11.《试论清初婉约派的词学理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12.《乐府补题主旨考辨——兼论比兴寄托说词论在清代以来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3.《辛文房任省郎时间考》,《中华文史论丛》第6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国家重点级)
14.《一部经典重读的创新之作》,《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国家重点级);
15.《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国家重点级);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16.《当朝师表 一代词宗——论张说及其创作》,《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国家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论词乐亡于元初及其原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8.《论张说、张九龄诗歌创作的异同》,《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国家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玉真公主考论》丁放、袁行霈撰,《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国家重点级);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20.《李林甫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撰,《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国家重点级);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21.《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道家思想与道教活动为中心》丁放、袁行霈撰,《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国家重点级);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22.《开元前期的“吏治与文学之争”》《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12月1日(国家重点级);
23.《关于“正始之音”含义等问题的辨析——兼答穆克宏先生》,《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国家重点级);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24.《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撰,《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国家重点级);
25.《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撰,《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国家重点级);
26.《论花草粹编的主导倾向》,丁 放、鲍 菁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7.《从明词选本看词学观念的演变》丁 放、葛旭芳撰,《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国家重点级);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28.《天宝初年李白入京地再考辨》,《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年12月2日(国家重点级);
29.《宫廷中的诗人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撰,《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国家重点级);
30.《<草堂诗余四集>的编选特点及其词学意义》,丁 放、甘 松撰,《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国家重点级);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中国诗学通论》(合著) 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贰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试论逸品说及其对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载《国学研究》第三卷)获安徽省第四届社科成果奖 叁等奖;
3.《金元词学研究》获2001-2002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成果奖 叁等奖;
4.《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获安徽省高校第三届社科奖 壹等奖。
5.《李林甫与盛唐诗坛》(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获2003-2004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成果奖贰等奖;
6.《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道家思想与道教活动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获2005-200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成果奖贰等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或参加其它项目多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明词选本研究”(2005年立项,项目编号05BZW025);
主持省部级及厅级项三项,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元代诗论校释集存(上)(2007年立项);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方以智诗词笺校”(2003年立项);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 “盛唐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关系研究”(2005年立项);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即:“日本见存唐乐资料与声诗关系研究”(2000年立项,刘崇德先生主持,本人为第一参加者); “盛唐诗坛研究”(2003年立项,袁行霈先生主持,本人为唯一参加人)。
担任课程:
本科生: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作品选讲、唐诗风貌;
研究生:中国诗学通论、唐诗研究专题等。
*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